• 1746阅读
  • 3回复

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赏析

楼层直达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4878
金钱
888
威望
23
贡献值
3

以竹木牙角雕刻的工艺品虽然多为小器,却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万余件竹木牙角器物除一部分是考古发掘的出土之物,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三种,其中还包括拼贴、镶嵌等技艺。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陈设品。其中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应有尽有。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为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制品最为有名。匏器的制作方法是当葫芦结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匏器制品不加雕刻,秀巧清朗,为别具一格的工艺新品种,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竹雕老人题壁臂搁,清,长21.5cm,宽6.4cm,厚1.2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足。浅浮雕峭壁苍松,一老者宽袍大袖,扬首伸臂,手拈笔管,似正于石壁上题字,其背后石台摆放着书卷砚墨。山石皆成方块,人物面部朦胧,纹饰刻画极简,线条甚为浅淡,别是一番风韵。器背面阴刻“吴之璠制”行书款识。


朱三松制竹雕人物笔筒,清,高4.5cm,口径2.8cm,底径4.3cm 清宫旧藏
  笔筒截竹制作,以高浮雕与镂雕结合的技法雕刻松下老人对弈的画面,刀法简练而人物情态传神。
画面右下角阴刻填蓝行书“三松制”,左上侧阴文填绿隶书题录清乾隆皇帝御制诗:
  巧匠试奇刻,溪堂作会棋。
  方圆含动静,胜负系安危。
  无斧痕曲肖,有神韵莫遗。
  应嗤刀笔者,此妙未能知。
  御制诗署名“子臣永璇敬书”,钤“子臣永璇”“敬书”二方篆印。


望云款竹雕荷叶式杯,高8.3cm,口径9.5cm
  杯以竹根雕作折枝荷叶形,近底处雕一朵荷花。荷叶翻卷,花瓣舒张,莲蓬饱满。花叶浅雕,筋脉隐现。花瓣间隐一螃蟹,敛螯舒腿,如欲攀爬,颇有生趣。底足由荷花及叶茎盘曲而成,巧妙自然。杯内壁阴刻隶书五言诗:“截得青竹杆,制成碧筒杯。霜螯正肥美,我酿醉新醅。”及“万历庚辰(1580年)秋日墨林山人”款。近底处刻阳文篆书“望云”印章款。
  “墨林山人”即明代安徽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的名号,此杯或即为其所有。“望云”款待考。


竹雕松树形笔筒,高14.6cm,口径15.5cm,底径14cm
  笔筒截取近根处竹肉肥厚的老干,雕作松树形。阳刻的云朵纹布满器身,藉以表现树皮的肌理。一侧有枝杈穿插虯结,松针茂盛,重重叠叠,如云如盖。另一侧树皮开裂剥落,露出瘿瘤罅隙。小枝均倾倒欹侧,如经风雨。
  笔筒不同侧面的不同构图形成繁简、动静的对比,显示出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一段普通的竹节经匠心构思与雕凿表现出如此复杂而出人意表的变化来,的确是非高手而不能为的。


朱三松竹雕渔翁,高13.5cm
  渔翁竹根制,老人面露微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小筐,足蹬草履,边躬腰前行,边举起前臂用长袖擦抹腮下的雨水。
  此件作品刀工浑厚精湛,古拙朴实,渔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老人双脚筋骨显露,脚趾紧抓地面,表现路之泥泞难行,而从老人向前观望的姿态与盈面的笑容又传达出老翁“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达观精神。此竹雕渔翁充分展现了朱稚征精细奇巧、气韵生动的雕刻风格,堪称明代竹雕制品中的佳作。
  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竹雕飞熊,高18.5cm,底径11-9cm
  飞熊竹根制,扭身转首,双目圆睁,鼻形似如意,耳垂张,肩有双翅,背部长毛下披,双爪平举微上抬,似欲前扑,腹为蛇腹般宽条带状,脊柱突出,尾粗壮遒劲。
  此件作品为立体圆雕技法制作,刻工浑厚圆润,造型威严壮健,反映了我国民间对神勇力量的崇拜,为研究明代圆雕竹刻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件飞熊于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竹刻松树小壶,明,濮仲谦制,高12.3cm,径8.4cm。清宫旧藏
  壶呈天然树桩状。作者采用深浮雕技法,以一节老松树干作为壶身,一侧有枝沿树身盘附而上蟠屈成柄,断梗作流。壶盖巧雕成枝叶状,曲折如钮且又与壶身枝干相连。壶柄下方隐刻楷书“仲谦”二字款。
  此壶制于明代万历、天启时期(1573—1627年),是濮仲谦的众多精品之一。作者根据材料的自然形状,精心设计,巧镂细刻,树身苍古老屈曲,满布鳞皮,并配以枝叶,精致古雅。乾隆皇帝曾多次为濮仲谦所制的竹刻御题诗句,赞扬他刻竹圆润、不留锋刃的艺术风格。


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高5.2cm
  竹根圆雕二僧,乘于莲瓣舟上。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依人物之装束、神态,可推知二僧乃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据《宋高僧传》所载,二僧状若颠狂。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动辄“呼唤凌人”,“望空漫骂”;拾得曾以杖击伽蓝神像,有“呵佛骂祖”之风。传说中还有很多关于二人神迹的轶闻。民间造型艺术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赐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以示官府对民间信仰的认可。
  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


竹根制佛手,明,朱小松制,高11cm
  此物深褐色,为折枝式双佛手,均呈仰立状,枝叶相连。下承云纹木座。枝端刻有楷书“小松”二字款。佛手虽只二枚,但高低错落,转侧不同,指裂开合,变化精微。
  佛手形体独特,颇堪赏玩,而其名又合“佛祖之手”,寓意吉祥,因而在明清时成为常见的工艺题材。小松所制,对竹根的肌理善加利用,再施以构思巧妙的雕琢,攲正有致,秀逸清丽,是同类题材工艺品中的佼佼者。
  据《南齐书》卷五十四载,齐高帝曾以竹根如意作为赏赐品,竹根工艺当更早于此时,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以竹根制作,深合我国取法自然、穷通造化的工艺传统。但其难度甚大,制作者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巧,更须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足够的经验,因此,非能工巧匠不敢为之。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高14.6cm,口径7.8cm
  笔筒竹制,棕红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阴文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不期精细期蒼古,以樸因之曆久存。
  生面略殊倚修竹,岩蘭在手默無言。
  創爲鄰鶴有來由,善畫而今畫少留。
  刻竹依然傳片羽,可思業亦貴箕裘。
  乾隆丁酉新旾月御題。
  后刻“”、“隆”印二方。丁酉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笔筒另一侧壁上又有“万历甲寅秋月三松作”款识。甲寅则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朱稚征雕刻的各种作品中,尤以仕女题材为多。在雕刻技法上,他多以浮雕为主,有时亦兼融毛雕、浅刻、深雕、留青、透雕等技巧。此笔筒利用多种技法将山石、苍松、花草和仕女的衣纹及神态举止刻画得恰到好处,刀法中见笔墨,树石皴法颇富画意。此件名家所制笔筒被收入宫禁,为皇帝所赏识。


竹雕蟠松杯,明,高9cm,口径10.7-10cm,足径8-6.5cm
  杯为竹根雕,撇口,平底。外壁浮雕蟠松老干,枝干盘缠。纹饰疏密有致,层次清晰。
  酒具中以竹为器者多见于明清时期。明代中晚期,盛产竹子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竹艺高手并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竹刻艺术达到高峰。此时的竹艺制品形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有酒杯、笔筒、臂搁等。此杯雕工精湛细腻,具有典型的明代中晚期之工艺风格


竹雕老人挖耳图笔筒,明,高15cm,直径10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三矮足。镂雕和浮雕山石倒挂,松竹掩映,一老者斜坐于坡上,戴襆头,着朝服,一手执笏, 一手拈小枝正在掏耳。但见其眉眼攒顣,目光斜睨,嘴角微动,全神贯注,意甚陶醉。细审人物形貌,弓眉突颧,长髯及胸,耳毫逆生,神情放诞不羁,似为传说中之钟馗。
  此作镂雕工艺极佳,人物塑造尤其出色,已非一般文房玩物可比。


竹雕竹枝笔筒,明,高14.6cm,筒径6.9cm
  笔筒圆体,颀长优雅,口沿略内倾,过渡圆滑,足卷唇式微凸。器身浅浮雕折枝竹枝一束,余皆留白。竹叶多转侧重叠,透视关系却处理得清楚明确,极为不易,而叶片细部的虫蚀痕迹更是传神。刻画富于动势,总体效果如墨线双钩而成,有宋代画竹名家李珩的法度。竹枝旁有阴刻隶书“仲谦手治”款识。
  “仲谦”即明末竹刻艺术家濮仲谦。濮氏的雕刻面目独特,有评价:“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他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惯常作法,这与“嘉定三朱”所开创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将濮氏列为与“嘉定派”并称的“金陵派”的创始人。而此器风格细腻,奏刀审慎,虽与濮氏本色有别,但仍不失为一件精品。


竹根雕松树罗汉像,明代,高12.7cm,底径16.1cm。清宫旧藏
  此像以圆雕技法刻成,分底座与罗汉两部分。作者将一大节竹筒从中间截去一部分,留下底节和部分中节,刻成一棵松树和盘石座。座下奇石叠错,座上独松依石耸立,苍古遒劲,有如伞盖。树下座上,作者把一块竹根圆雕成一尊罗汉。罗汉庞目深眉,朵颐丰颡,双耳垂肩,左手撑地,右手抚膝,手中持一串念珠,袒肩露腹,盘膝曲肱席地而坐。他的右膝上有一小狮,昂首张口,蓬发翘尾,左足上举,按在罗汉的前胸上。罗汉目光下垂,观看小狮,神情慈祥。
  这件圆雕松树罗汉像雕刻的是十六罗汉中的第八尊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cm,底径5.1cm
  器圆筒式,上下缘镶牛角,并有花梨木顶托。下端顶托有凸榫,与器身插接,上端顶托以蜡粘接。香筒满雕荷花,于方寸间经营安排,煞费苦心。花与叶的层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乱,显示出高妙的匠意。踞于荷叶上的小小河蟹成为构图的点睛之笔,刻划生动细腻,增添了画面的趣味。筒身雕镂多至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刀法圆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风格。此香筒的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实为难能可贵。


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高15.2cm,口径10.5cm
  笔筒为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一侧图案雕苍松掩映,石壁间,溪水旁,二人对弈,一人举棋不定,一人凝神审度,还有一人背向观棋。另一侧松林后的洞府中有一小童搦扇于炉前烹茶,炉火正旺,小童偷闲回首窥视。内室几案上置食盒、盘、壶之类。山溪一侧岩石上刻阴文“戊午夏日吴之璠制”行书款。
  此器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所谓薄地阳文,又称减地浮雕,是一种浅浮雕工艺,可于毫发之隙见微妙起伏。竹刻家吴之璠正是使用此法较早且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史称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竹雕骑士笔筒,清初,高13.1cm,口径7.2cm,底径8.2cm
  笔筒圆体,镶嵌牛角质底,三矮足。筒身去地浅浮雕一武士纵马奔驰的情景。骏马四蹄掀动,武士挺身回首,双手捧瓶倾倒,水流下注。马蹄四周以浅阴线刻烟尘烘托声势,颇显精彩。此作竹雕纹饰线条洗练,人物与骏马动态准确,如武士的手指、衣纹、襆头、双脚等局部处理亦颇具匠心。


竹根雕三羊镇纸,清初,通高7cm,大羊高4.7cm,长6cm,宽3.8cm
  此竹根雕镇纸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组合而成,寓意“三阳开泰”。母羊向一侧蜷肢而卧,一只小羊伏于母羊背上俯身下望,后腿努力支撑起身体;另一只靠在母羊身侧,似欲顺着母羊之腿上爬,与前只小羊相望嬉戏。
  此件作品雕刻技巧细腻精湛,母羊的双眼用犀角点嵌,将其垂视爱子的款款深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小羊玩耍的姿态颇具动感。雕刻手法写实,山羊带横纹的两角、挺直后竖的双耳、成绺的胡须以及劲健的四蹄均极为生动传神。


竹雕人物笔筒,清初,高11.6cm,筒径6cm
  笔筒圆体,口微侈,三矮足。器身下部浮雕一老者袒腹斜坐,酒瓮倾倒,似畅饮的点滴不遗。老者右臂搭酒瓮,左手举蒲扇,眯眼嘬唇,酒意正酣,人物神态刻画得生动幽默。构图场景集中,有大片留白却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器身另一面有阴刻行书题铭:
  昨夜群仙宴蓬岛,霞浆潋滟春光好。
  寻常一醉三千年,洞口桃花犹未老。
  落“酉仙”款识。


文竹嵌竹丝冠架,高30.5cm,底径13.7cm
  冠架木胎,底座如鼓式,上立圆柱,顶覆伞形冠承。除顶心的香盒、座底及4 个云头足为贴黄装饰外,通体嵌竹丝。顶沿、身座结合处及座缘共饰4道双色回纹,所用黑色竹丝经过染色处理。架身及底座上的葵形开光均为剔去竹丝、镶以竹黄而得,开光内的花纹以贴竹黄构成,与座面上的云蝠纹技法相同。
  此冠架的制作很注重细节,如冠承镂作花瓣式,所嵌竹丝蜿蜒不断,呈曲带状,极具匠心;顶心的香盒盖镂雕成*****形,非常精致。冠架造型挺拔秀劲,利用竹丝的纵横变化形成不同的纹理,再配以不同颜色,取得了强烈的装饰效果。其包、镶、贴、染等技术应用纯熟,有条不紊,表现了当时竹器工艺的高度发展。
  冠架是一种摆在桌案上置放冠帽的支架,是贵族化的生活用品,某些形制还为宫廷专有。此冠架即出自清宫造办处的高手。


文竹镂空两层海棠式盒,高14.5cm,纵22cm,宽15.5cm。清宫旧藏
  盒呈长圆海棠式,分两层,其上层与盖子母口扣合,平底,圈足较浅。木胎,贴黄达三重,通体饰变形夔纹,阳起较明显。此盒不同凡响之处在其罩架。罩架为随形海棠式,以紫檀镂空而成。罩面图案及架缘均镶以竹黄,而竹黄边沿所起阳线及花牙则保留紫檀本色,紫檀凝重,竹黄柔和,二者相辅相成,增其雅洁之气。
  此盒包镶技术精湛,尤其是罩架应用大面积镂空,难度高,耗工巨,足见当时工艺之发达。
  清代宫廷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工艺技术史上集大成的时期,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由于过分重视技巧,往往流于卖弄,格调欠高。此件海棠式盒则不仅技巧高超,而且气质不俗,在清代工艺品中是罕见的。


棕竹七佛钵,高14.5cm,口径23.6cm。清宫旧藏
  钵圆体,口微内敛,口沿平齐,底部浑圆如釜。器型稍扁,体硕大,壁厚重,入手沉着。钵外浮雕一周共7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膝上,眼帘低垂,宝相庄严。其背光为浅浮雕,佛像为高浮雕,辅以恰到好处的阴刻,形成多层次的纹饰,突出了立体感。佛座之莲台设计为半圆形,以适应器下部的曲面形态,视觉效果颇佳,是别具匠心的细节处理。器表打磨光润,强调棕竹独特的自然肌理,于浅赭色地中显现深色悬针状条纹,向下渐变为细小的颗粒,长短、聚散不一,深浅二色相映生辉,令人眼花缭乱。钵内壁阴刻隶书填绿彩乾隆御题诗句:
  古寺闻藏古钵珍,舍离曾得奉金人。
  何来沙汭渔家器,又历风旙海劫春。
  纪事五言尤忆昨,选材七佛重传神。
  笑予何复拘名象,青石由来半假真。
  并“乾隆戊寅(二十三年,1758年)春日御题”及“乾隆宸翰”填朱印章。
  此诗录于《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五,原题作《题枷楠木佛钵》,其后有自注曰:“开元寺佛钵见皮日休诗序甚详,去岁南巡索观题句,仍命藏寺中,爱其制古,因命良工以枷楠香木肖形为之。然日休所云帝青石作,以今观之,则陶器而非石,盖世代屡易焉,知不出于赝,故末句及之”云云。查皮日休《开元寺佛钵诗》并序,见《全唐诗》卷六一三,述开元寺钵来历甚奇,以为佛法东来的征象,乾隆因之有感而发。开元寺位于江苏苏州盘门内东大街,始建于三国吴,唐开元廿六年(738年)改今名,是苏州著名佛寺。皮日休曾隐居于苏州,故多咏是地风物。
  依乾隆之诗题及注,知七佛钵最初以枷楠木为之,而此种棕竹制亦为乾隆所爱,或其误以棕竹为枷楠矣。所谓七佛,乃佛经中对过去世界的七位佛祖的合称。据《长阿含经》应为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及释迦牟尼佛。这件棕竹七佛钵工、质皆美,又深具文化韵味,无疑是清乾隆时期竹刻工艺中的精品。


竹雕荸荠式小盒,清中期,通高4.9cm,口径最大3cm。清宫旧藏
  盒以竹根雕作荸荠球茎状,扁圆形,小口,边缘呈不规则状,有蒂式盖,与盒身子母口相合,盖上圆雕弯曲的顶芽,旁簇拥三个短喙状侧芽。盖、身扣紧后,浑然一体,全无痕迹。盒身光滑圆润,浮雕环节一周,底心凹入。此盒肖形生动,意匠高妙,细节处处饶富趣味,惹人怜爱。


文竹嵌竹丝长方盒,清中期,通高4.9cm,长9.5cm,宽6.7cm。清宫旧藏
  盒长方形,委角,扁体,盖与身子母口相合。盒内壁包镶文竹,外底亦镶嵌文竹,其余部分皆嵌贴竹丝为饰。竹丝细密,色泽肌理变化精微,排列均匀。盒体每面转折处衔接自然,了无痕迹。盖面与立壁的过渡带还打破纹饰通体横排的规律,转折处排出菱形装饰块,构思巧妙。盖面于竹丝层上又嵌贴文竹层为饰,以染色竹黄贴出黑花勾连方格纹,在竹丝装饰的烘托下成为器物的点睛之笔。


文竹贴花方水丞,清中期,高2.9cm,口径3.4cm,底径6cm。清宫旧藏
  水丞作四方抹角马蹄式,凸口,方唇,平底。通体包镶文竹为饰,口边、足缘及转折棱线处均镶贴深色竹簧。器身每面中央饰变体几何纹样,抹角处过渡的四条窄面则于下部饰如意云头纹。 此器形制乖巧可人,色泽淡雅,为同类制品中较为突出者。


文竹镂空嵌玉方笔筒,清中期,高13.8cm,边长9.4cm。清宫旧藏
  笔筒方体,底附四矮足。筒身每面中央均有镂空长方形区域,镶嵌一青白玉玉板为饰,周围镂雕变体蟠螭勾连纹。
  笔筒器形极为工整,线条横平竖直,镂空处虽缝隙狭小,但文竹包镶一丝不苟,通体几乎不见接缝痕迹。文竹表面的色泽、肌理等都处理得细腻入微,加之其上又施以浅浮雕,乍看直似黄杨木雕刻而成,由此可见清中期文竹工艺的高超水平。此器的玉石镶嵌与文竹工艺结合得恰到好处,秀骨清像,格调高雅。


竹雕白菜圆笔筒,清中期,高11.5cm,直径5.8cm
  笔筒圆体,较纤巧,三矮足。通体以去地浮雕法表现纹饰,故口边及足沿略突出。筒壁雕倾侧的白菜一棵,叶片翻卷,又以阴刻法刻画虫蛀之痕及叶筋等。物象虽简,却也神完气足。


文竹八宝嵌竹丝四瓣盒,清中期,通高4.4cm,口径9.2cm。清宫旧藏
  盒作四葵瓣式,盖与身子母口相合。通体包镶文竹为饰,外立面贴饰细密的横向竹丝,排列整齐均匀。竹丝的自然色泽与纹理因深浅变化而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效果。盖面在竹丝层上又粘贴文竹层,并以深色竹簧刻画八宝纹,既赋予其吉祥的寓意,亦丰富了器物的整体美感,是点睛之笔。


文竹嵌玉炕几式文具盒,清中期,通高28.5cm,长30.1cm,宽13.2cm。清宫旧藏
  文具盒通体包镶文竹。台座为长方几式,正背面均嵌贴龟背莲花锦地纹。四足,正面设小屉五,错落为高低二层,下层中间隔有空洞,洞饰镂雕花牙。每屉均装铜钮,钮上配挂蝠形白玉片,以便于抽拉。
  较高的座面上立一木座方瓶,瓶身亦包镶文竹,并贴深色蕉叶纹、卐字不断头纹等为饰。瓶分4节,可拆分成3层小盒,各层均以子母口相合,瓶口部即为盖。瓶口内斜插如意,肩部嵌白玉兽首衔环耳。方瓶旁为一木座椭圆盒,贴饰缠枝莲纹,盖顶镶嵌青玉蟠螭饰件。
  较低的座面上置一书函式二层盒。盒盖面阴刻卐字纹地,上嵌玉书签,饰青玉雕蟠螭及染牙丝穗玉佩。盒壁仿书口处粘贴竹丝以象征书页之相叠状,颇生动。
  此作工艺精益求精,造型多变而富装饰意味,展现了文竹工艺独特的美感。


文竹嵌石双圈式三层盒,清中期,通高6cm,底长9.8cm,宽5.4cm。清宫旧藏
  盒作双连两撞式,三层,均以子母口扣合,盒内外包镶文竹为饰。外壁光素的竹簧层上又镶贴阳文纹样。立面以对撞中线为界,左右分别为云蝠纹和缠枝蕃莲纹。盖面以阴刻云纹为地,相交的两道圈纹,一道光素,一道饰几何纹,两圈中心各以孔雀石和青金石雕琢双夔龙纹,颜色鲜亮。盖面与立面过渡处则饰一层莲瓣纹。
  此器器形玲珑,装饰清雅,特别是文竹所饰的地纹、阳文、阴刻三层显花的手法与其它材质的镶嵌工艺配合得恰到好处,充分显示了清中期文竹工艺成熟时期的发展水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48.JPG[/img]
竹雕蟠螭水丞,清中期,高6.5cm,口径3.3cm
  水丞竹根制,罐式,凸唇,短颈,耸肩,鼓腹,小圈足。罐身浮雕双歧尾蟠螭纹二,曲体回首,姿态相近,头尾相连。其纹古拙,其形特殊,在水丞制品中较为少见。此器配有束腰四足木座。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22.JPG[/img]
竹雕古佩纹臂搁,清中期,长24cm,宽6.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形,覆瓦式。器表以留青及浅浮雕技法刻划纹饰。边缘及三个转角饰变体夔凤纹。中间分上、中、下布排3组仿古佩玉纹,每组佩玉或两件或三件,以绦带缠绕。其纹饰刻划通过青筠的全留、少留及不留分出位置与层次关系,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玉的质地与肌理。下部一组纹饰留青最薄,似隐若现,装饰效果突出,为刻划最出色者。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694.JPG[/img]
文竹刻花鞘象牙刀,清中期,长29.5cm,宽2cm
  刀鞘长扁体,线条匀美。刀柄及刀鞘为文竹制,并于浅色地上镶贴染色竹簧,构成变体缠枝莲纹,色彩鲜明悦目,花纹之上又施以阴刻,勾勒花筋叶脉,制作精密。柄及鞘之两端镶嵌象牙装饰。刀亦为象牙制,轻巧细薄。鞘上设铁鋄金扣并连缀小环。此刀形制模仿匕首,以象牙与文竹为材质,是裁纸刀中罕见的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38.JPG[/img]
竹雕留青山水人物笔筒,清中期,高11.1cm,口径5.5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口沿微内斜,三矮足。以留青法表现一老者抱膝坐于湖石上,其面带微笑,长髯及胸,神态悠闲,衣着旷放,羽扇置于身侧。老者所注视的石上所置之三足兽耳炉及鼎镬中水汽蒸腾而上,凝为云雾,引得花鹿昂首仰视。老者身后立一湖石,贯通画面上下。
  此作留青技法极熟练,通过青筠的厚薄不同与反出之深色竹肌形成复杂的层次关系,摹写物象的透视叠压灵活裕如,例如人物面部结构、衣褶的处理及扳膝斜坐的姿势,鹿颈屈曲的动态,都表现得十分准确自然。特别是根据材质本身的洞罅设计的湖石,变瑕疵为妙处,使平面纹饰有了凸凹之变化,粗糙的肌理也与留青的细腻构成对比,类似玉器工艺中“巧做”的意匠。此器纹饰集中,以立石为界,构图戛然而止,富于画意,是同类制品中特点较突出的一件。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78.JPG[/img]
棕竹葵花式盒,清中期,通高4.3cm,口径10.4cm。清宫旧藏
  盒作八瓣葵花式,轮廓线多弧曲,盖、身子母口相合,凸唇,底有随形带状足。内壁满髹黑漆。外壁则利用棕竹独特的棕黄相间、交错不一的自然色泽与肌理构成装饰,令人眼花缭乱。盖面正中粘贴一花朵,花芯内卷,花瓣外旋,色线随花瓣而转换方向,汇聚成涡,似不断流动。此器于简单的设计中追求繁复的视觉效果,并充分发挥出材质本身的美感。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06.JPG[/img]
文竹书卷式盒,清中期,通高10.5cm,底长16cm,宽13.5cm。清宫旧藏
  盒之造型为长方体台座上设置三卷画轴式盒、一书函式盒以及一长方形葵式盒。三卷画轴式盒垒成“品”字形,书函式盒与葵式盒均在画轴式盒的另一侧。每一盒之盖与身均成子母口扣合。
  盒通体包镶文竹为饰,阴刻模仿锦纹的各式几何纹饰,画卷与书函上浮雕标签,葵式盒上则去地浮雕变体夔纹。此盒内尚储有《董诰临米芾尺牍》、《董诰九秋图》等,表明其不仅是精致的文房陈设,而且是为珍藏图册而专门定做的收贮盒。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10.JPG[/img]
竹雕“孟姜匜”铭文臂搁,清嘉庆,长25.9cm,宽9.8cm
  臂搁长方形,覆瓦式,较宽大厚重,四角有四矮足。正面开椭圆形空间,内去地浮雕金文34字为饰。背面阴刻行书铭文二段,其一为:“摹薛尚功谱,周‘孟姜匜’铭三十四字,惟首一字不可识。文云:‘□叔作朕子孟姜盥匜,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洍洍越越男女无谋,子子孙孙永保用之。’按是器‘匜’字从‘皿’,与‘杞公匜’相类,谅是同时之物,字画古奥,词义清雅,良可贵也。嘉庆丙寅秋日曼生陈洪寿镌。”下刻“曼生”小印。又:“金石竹刻,古之君子诵读之暇,聊以消遣,余读书未违,酷好铁笔,是铭曾三镌矣,惟此完善,博古者定不以余言为河汉也。翌日曼生再记。”刻“曼生”印。镌刻字体严整,笔画圆润,一笔不苟,如淬火而成,不失吉金趣味。
  按:此器金文摹自宋薛尚功编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十一,其后考释缀语也本诸是书。 孟姜匜今已佚。据《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其释文与薛氏有出入:“庆叔作媵子孟姜盥匜,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沱沱熙熙男女无期,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此器作于清嘉庆丙寅年(十一年,1806年),时代明确,更显难得。清代金石学大盛,清后期碑、帖学之争亦为学界焦点之一,影响所及,竹刻领域也多有纯以文字书法为饰者,从这件臂搁上可窥当时风气之一斑。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04.JPG[/img]
文竹人物题诗方笔筒,清晚期,通高14cm,长7.2cm,宽7.2cm
  笔筒四方式,通体包镶文竹,嵌红木底座,四足。在筒身相对的两面以阴刻技法各刻画一人物:一为文士,背向立,戴高巾,斜持拐杖,伛偻腰身,容颜虽只是侧面,但可见须髯及胸,抿唇凸颌,颇显龙钟老态。衣袂轻飏,似有微风吹动,极为生动。衣纹繁复,线条如屈铁,有陈老莲笔意。另一面为一渔人,正向立,粗服跣足,手扶斗笠,钓竿倚于肩上,挺身扬首,面含微笑。两相对比,意味深长。筒身其余二面均阴刻题铭。一为楷书:“昔苍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立宪者莫先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不可尚矣。庚子四月苍溪王竹民刊。”及“王勋”篆书小印。
相对一面为行书:“雕镌精巧,似辽东之仙物;图写奇丽,笑蜀郡之儒生。和卿题。”
  此器风格清隽,书画皆有可观,文竹镶嵌及阴刻技法尤为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46.JPG[/img]
竹雕梅花笔筒,清晚期,高10.4cm,筒径10.3cm
  笔筒圆体,略扁,色近深红,口沿内倾,三矮足。器表浅浮雕折枝梅花。在浮雕的枝干及花朵之内又以阴刻及去地浮雕等技法凸现物象的立体感,风格于疏犷中不乏细致之处。器身有阴刻行书五言律诗一首: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依杖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并“支山”款识。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44.JPG[/img]
竹雕镂空松树形洗,清,高9cm,口径最大11.9cm,底径最大10.5cm
  此洗钵式,口微敛,外底内凹,器表色泽深红。周身浮雕松皮鳞纹,并镂雕松枝虬劲,松针匝体,两侧松枝直伸入口沿,使器形轮廓更富变化。在口边及近底处的隙地雕松鼠6只,若隐若现,平添几许生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66.JPG[/img]
竹雕滚马图笔筒,清,王易制,高13.9cm,口径10.1cm,底径10cm
  笔筒圆形,有三矮足。外壁减地浮雕一马翻滚仰卧,奋鬣昂首,前足左曲,后足蹈空。旁立一骑士,意态从容。一动一静,增强了画面的戏剧化效果。笔筒另一面阴刻行书“生桃林之野,出颇黎之谷”10字,并行书题款:“嘉定王易抚赵松雪本,作于墨香小筑之南窗,时年七十有六。”
  此滚马图题材笔筒并非孤例,清初竹刻大家吴之璠亦有滚马图笔筒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两相比较,构图颇似,王作之技法似也源自吴氏之“薄地阳文”。而人物、骏马的神态刻划,吴作均更胜一筹。然而,此笔筒将浮雕与阳刻结合,增加了器表的变化,刀法亦工整流利,在流传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为优秀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62.JPG[/img]
竹根雕采药老人,清宫造办处制,高14.7cm,底径12.1cm
  竹根色呈棕黄。作者以镂雕、圆刻等多种技巧,将一位高挽束髻、长髯、清癯而强健的采药老人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老人足蹬草履,药锄旁置,曲膝低首,目视下方,面带微笑坐于玲珑的山石上,似小憩,又似凝思。老人手扶的花篮中满盛硕果,有寿桃、灵芝和仙草,隐寓“群仙祝寿”之意。
  这件作品刻工精湛,人物笑貌、衣纹无不带有飘逸出尘之感。虽无款识,但无疑出自清宫造办处的名匠高手,是清初的竹刻佳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28.JPG[/img]
竹雕菊花臂搁,清,长24.8cm,宽6.8cm,厚1.9cm。清宫旧藏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矮足。器表以去地浅浮雕配合阴刻法表现纹饰。画面以菊花为主体,据守半边,构图奇峭。下部盛开的菊花尤为引人瞩目,杂以竹叶等,合为二君子,含义隽永。花瓣轮廓线清晰,如墨线双钩,并于轮廓内打漥,立体感甚强。花叶均区分出阴阳向背,正向者以阳线为界,用阴线刻筋脉,上部背向花瓣,花朵瓣瓣弧凸,背向叶片则以阴线勾边框,以阳线为叶脉。此作精雕细镂,运刀如笔,有工笔画的风韵,耐人寻味。右上楷书引首:“唐醻写于玉笙楼”及“王曾铁笔”款识并“开”、“先”篆书印2方。
  唐醻,明时南汇(今属上海)人,字去非。传说其隐居闵行玉笙楼20年不出。工花鸟。王曾其人不详。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42.JPG[/img]
竹雕留青松根式笔筒,清,高12.8cm,口径最大7cm,底径最大7.2cm。清宫旧藏
  笔筒保留竹节本形,上小下大,微弯曲,有节痕二道。一面以留青法刻画仙鹤立于松干之巅,并通过竹节的划分在松鹤之上刻画松鳞累累。仙鹤雕刻的细腻生动,眼部烫成黑色尤其传神。另一面则对材质本身的坑洞、突起等稍加处理,构成立体装饰,将缺陷变为装饰特点,与上述平面留青图案的严谨风格恰相对照,颇见巧思。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62.JPG[/img]
竹雕松树洗,清,高9.9cm,口径最大13.6cm,底径最大8cm。清宫旧藏
  洗略呈椭圆体,敞口,敛腹,底微凹入,随形矮足。全器雕作松干式,虬结劲健,外壁高浮雕的树瘿空洞甚为醒目,镂雕的松枝呈鋬状向两侧伸延,松针密匝相叠,硕大如轮,鳞片大小错杂,点缀空白。
  此器风格豪放潇洒,运刀老辣,粗中有细。其造型借鉴了当时盛行的犀角杯的形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690.JPG[/img]
封锡禄竹雕人物笔筒,清,高15.1cm,筒径10cm
  笔筒圆体,以去地高浮雕技法表现松溪赏月的情景。溪水边,松荫下,二人并立赏月,旁有一小童负书观望。背面山石下角阴刻隶书:“壬寅五月侣梅居士清玩”及“封锡禄刻赠”款识。
  笔筒壁去地浮雕,技法熟练,再与阴刻法结合,鲜明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多个层次。创作者状物写人均应付自如,雕刻大刀阔斧,删繁就简,但刀不苟下,每一线条都颇具表现力。笔筒刀法老辣,可见匠师技艺过人之处。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24.JPG[/img]
竹雕荷花蟹臂搁,清,长23cm,宽7.8cm,厚1.2cm
  臂搁以去地浮雕法雕刻荷花螃蟹等为主的池塘小景,浮雕层次多至五六层,展现出似阳实阴、阴中有阳的特殊装饰效果。细部处理上,如俯伏的螃蟹、叶面的虫蚀以及似为清风所动的欹侧叶尖,皆生动异常,而荷叶翻卷处则以镂雕表现,极为精妙。纹饰左下有去地阳文“松山”篆书小印。
  此臂搁主要以剔地技巧造型,而雕刻则达到阴阳相配虚实相生、凹凸变化精微的境地,纹饰之美与臂搁的深红色泽亦相得益彰。此臂搁显示出艺匠卓越的技巧和作品雅致的格调。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26.JPG[/img]
竹雕葫芦式盒,清,通高6cm,长16.9cm,宽10.5cm。清宫旧藏
  盒竹根制,雕作葫芦式,从中间分剖为二,盖与身子母口相合。器表以高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藤、叶、小葫芦等为装饰。
  葫芦自古有多子多福的寓意,在明清工艺品题材中极为常见。此盒盒身藤萝的牵缠、叶片的翻卷、虫蚀的痕迹以及葫芦的位置等都经过悉心安排,既形态逼真,亦富于装饰意味。作品寓意吉祥,可储册页,可做陈设,是清代文玩中的优秀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34.JPG[/img]
竹雕留青柳荫洗马图笔筒,清,高13.7cm,口径最大9cm。清宫旧藏
  笔筒天然卷书式,截面近乎“凹”字形,左右对称,曲线流转,于选材上煞费周章。器口沿镶嵌文竹一周,颜色和谐,过渡自然。底部保留原有竹节之横膈,略加修饰,风格朴素,非人工雕凿可得。笔筒外壁以留青法表现柳荫洗马情景。画面于弧突部分如画卷般徐徐铺展,柳树旁,溪岸上,三匹健马,或立,或卧,神态悠闲,动势准确。溪水中一人高挽裤脚,手牵缰绳,马则伸颈缓步,意态踌躇。以凹入部分为界,与浴马图相对的是一马垂首隐身于山岩之后。笔筒造型别致,为装饰图样增添了变化之妙。
  此器留青工艺极精,能于薄薄的青筠中区分出多个层次,表现物象的透视关系。某些局部的处理,如柳条、马尾、溪水等部分,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旋涡辅以阴刻,草木杂以浅浮雕,树干上略加染色等,多种技法的配合,为此器增色不少。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36.JPG[/img]
竹雕留青人物楼阁笔筒,清,高11cm,口最大径6.5cm。清宫旧藏
  笔筒略呈椭圆形,器表以留青法刻画台阁一角,栏板旁一华服老者乘于马上,背后立一掌扇侍者,二人目光皆投向另一捧剑的侍者。台阁大部为巉岩松柏所掩,远处云烟缭绕中尚有画栋飞甍、楼台望柱隐约浮现。
  此作留青技法纯熟,青筠似为墨般渲染泼洒。如云雾以阴刻勾勒,用青筠沿竹表皮纵向的肌理留出参差的边缘,营造出水墨自然濡染的效果,相当传神。而山石的苔点、树身质地以及人物的面部、衣饰都宛如笔画,充分展现出留青工艺的魅力。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66.JPG[/img]
竹雕松荫高士笔筒,清,吴之璠制,高15.2cm,筒径7.4cm
  笔筒圆体,三矮足,筒身修长轻巧。外壁以去地浮雕法表现3株老松斜插于云翳,松针亭亭如盖。松根处半倚坐一老者,宽袍大袖,扳膝昂首,纵目天外,意态陶醉,而笔筒上部浅浮雕流云遮月,与人物目光遥相呼应,情境清朗,富于书卷气。松干下侧有阴刻隶书“吴之璠”款识。
  此作之去地浮雕技法极为纯熟,在有限的高度内划分层次,如3株松树的相互关系,近实远虚,叠压转折,一目了然,人物的姿态表情也处处精确传神。器表年深日久,有纹饰处色浓,无纹饰处色浅,如运笔墨于画布之上。
  吴之璠在竹刻技巧上颇多创新,除继承嘉定圆雕与多层高浮雕的传统外,又发展出一种剔地浅浮雕技法,能于较小的范围内表现出物象微妙的凹凸变化,清金元钰《竹人录》特为其命名“薄地阳文”。
  吴氏影响颇大,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在康、雍之际曾形成过一个以吴之璠为首的竹刻流派。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68.JPG[/img]
竹雕御题刘海戏蟾图笔筒,清,高14.5cm,筒径11.4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三矮足。以去地浮雕法刻画刘海于两株松树旁信步缓行,一手搦钱串并担负长帚,帚上伏三足金蟾,一手持葫芦。刘海敞衣袒腹,围豹皮裙,回首与蟾蜍对视,咧嘴而笑,憨态可掬。雕刻技法之粗犷处,如衣褶、松枝、帚梢等,大开大阖,线条峻急有力;而精细处如发丝、松鳞等,特别是以黑漆点人物双乳则极为写实。年长日久,人物部分的色泽与去地的背景色之间对比越发强烈,是有意为之的成功处理。筒身有填绿色阴文行书款识:“吴之璠制”及隶书御题诗句:
  一帚扫清三界尘,戏蟾犹自不离身。
  还金篇与伊谁论,仿佛其人道姓甄。
  并“乾隆壬寅御题”与“古稀天子”、“犹日孜孜”2印。乾隆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70.JPG[/img]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清,高12cm,筒径6cm
  笔筒圆体,底部较厚重,三矮足。筒身外壁以去地高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松岩竹林中老者及小童10人,分作4组,或对弈,或抚琴,或烹茶,或倚树观望,错落有致,神情各异。刀法圆熟有力,在大量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传世竹刻作品中,此笔筒属较为精彩的一件。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50.JPG[/img]
竹雕蟠松水丞,清,高4.7cm,口径最大3cm
  水丞以竹根雕成松干局部,小口窄长,如一处裂罅般。镂雕枝叶三丛,布排于口两侧,高低错落,亦起到耳的作用,便于水丞的拿取。下部似未经修饰,凸凹自然,竹根本身的纹理与上部浮雕的松鳞融合无间,极具装饰意味。此器设计巧妙得体,令人爱不释手。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76.JPG[/img]
竹节式刻松树人物笔筒,清,高13.2cm,口径最大7cm。清宫旧藏
  笔筒呈弯曲竹竿式,三节痕宛然可辨。器表浮雕山水、树木及人物为饰。下部高浮雕一老者骑驴缓行,身旁一小童跟随。驴的腿脚处还应用了镂雕技法。整体而言,浮雕愈向上愈浅,局部树纹以留青法表现,口沿下云气则为阴刻而成。此器构思细密,技法运用灵活,随物象变化而不拘泥,无疑是竹刻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56.JPG[/img]
竹雕山水人物笔筒,清,高12.2cm,筒径6.2cm
  笔筒圆体,三矮足。器表浅浮雕山水人物:云气缭绕之间,现出山岩高峻,崖岸平旷,溪水潺潺,松竹掩映。有柴扉半掩,门侧岸边,一老者与一小童遥望天际,但见层峦之外有白鹤悠然唳鸣。画面清新,如一幅描绘山居生活的淡墨小品。其刀法圆熟老练。空白处有阴刻行书题铭:“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及“梅邻制”款识。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64.JPG[/img]
竹雕松下牧牛臂搁,清,长27.7cm,宽7cm,厚1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器表浅浮雕山坡上老松兀立,与云层相接,其下一小童伏身于牛背,牛健硕高大,小童披发短衫,手拢缰绳,俯首似正与牛嬉戏。云、树刻画的中规中矩,而人物与牧牛则在透视、细节等方面较富特点。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58.JPG[/img]
竹雕松石老人笔筒,清,高11.9cm,筒径6.2cm
  笔筒圆体,色如蒸栗。器身去地浮雕,在雾霭缭绕、山岩兀立、松柏森然的景色中,以两株松树为界,有人物二组:一组为二老者作展观画卷状,旁有小童踞石台而坐,人物长幼有别,主次分明。另一组亦为二老者,一挥杖遥指远山,一斜坐瞩望。刀法深峭粗放,人物的眉目、衣褶,树木的枝叶等多以简单的阴刻一剔而就,似意笔草草,但自有一股爽利气势,风格别具。留白处有阴刻行书题识:“辛亥夏日为绍余世长先生雅赏。静之赠。”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350.JPG[/img]
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清,长23.5cm,宽6.8cm,厚0.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形,覆瓦式,以留青技法为主刻划山水人物,构图饱满,纹饰细腻入微。下部雕刻海涛翻卷,崖岸兀立,其上虬松挺立;上部巉岩峭拔,如横空而出。又于半空中、波浪间、崖岸上雕刻和合二仙、刘海戏蝉等仙人形象。其留青技法极为熟练,用青色表皮的去留薄厚来表现笔触的浓淡深浅。利用竹材纵丝状的肌理营造干湿渲染的效果,并结合浅浮雕、阴刻等技法,例如波纹的线条颇有立体感,追求工笔画的意境,显示出当时的竹雕留青技法已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64.JPG[/img]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通高15cm,口径13.2cm
  竹鼎圆形,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底座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
  竹雕制品中仿青铜彝器是一大品类。乾隆朝,内廷蒐集所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四鉴”等谱录类图书,拟古之风大盛。造办处遂创仿青铜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为多见。此类仿古器往往细节毕肖,总体上看却并不逼真,而多在一件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
  此鼎造型从周鼎中化出而加变异,线条纤柔圆润,已丝毫不见青铜器的庄严意味。从器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复杂组合,清代的审美趣味清晰可见,有较为浓重的宫廷气息。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54.JPG[/img]
竹根雕三羊,清中期,通高7.8cm,大羊高5.7cm,座长7cm,宽4cm。清宫旧藏
  此根雕的造型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组合而成,寓意“三阳开泰”。其中母羊四蹄侧收而卧,一只小羊正向母羊背上攀爬,另一只两前膝跪地靠在母羊身前。
  作者以写实的雕刻手法将三羊母子亲昵的神态表现出来。两只小羊,一只顽皮好动,一只温和沉静,母羊则泰然自若。此作品系仿竹根雕三羊镇纸而刻制。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05.JPG[/img]
竹雕白菜笔筒,清,封锡爵作,高17.3cm,口径9.4cm,底径9.2cm
  笔筒作白菜形,筒壁雕菜叶4重,内如剜出菜心,内壁有剔除之螺旋节痕。菜叶脉络清晰,刀痕宛然,边缘翻卷自如。平底,近圆形,雕作根须溢出土面状。外底有阴文“封锡爵”三字圆形款印。
  笔筒近底处筒径收小,而近口沿处筒径稍放,既符合白菜的自然形态,又顾及笔筒的实用功能。通体磨工较细,刀法深峭稳定。刀法看似略嫌单一,却于不经意中显现出物态的自然生动。这是一件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的作品。
  封锡爵为竹刻名家,擅名一时,而作品存世极少,从这件白菜笔筒可略窥其雕刻造诣之一斑。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8/13983.JPG[/img]
文竹方笔筒,高15cm,口、足边长12cm。清宫旧藏
  笔筒近似立方体,壁稍厚,浅方足,内外均贴饰浅色竹簧,作并排竹竿纹。其纹饰简单,却耐人寻味。竹节以几何化的“∽”纹表示,各根竹竿的节数不等,“∽”纹的方向呈规律性的变化,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感与动态感,加之修胎讲究,竹节处均微微突起,竹节间则稍稍低凹,起伏均匀,令竹簧不显轻薄,增添了立体感。
  此笔筒竹簧片粘贴紧密,拼接细致,过渡圆融,色泽温润,有类牙、玉,尽显独特韵味。在清中期宫廷工艺追求繁缛富丽的风潮中,能出现这种技艺精湛、以简驭繁、风格清新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8/13982.JPG[/img]
文竹嵌螺钿方胜式盒,高6.5cm,口最宽24cm
  盒作方胜形,盖、身为天覆地式,平底。每个顶角均出半圆弧形,贯通至底,成圆柱状,增添了器形的变化。通体贴浅色竹簧为饰,盖面边缘处又镶贴一层,成阳文装饰带,恰好廓出二方形叠角相压的轮廓线,内分别用螺钿、玉石、染牙、色漆、槟榔木等镶嵌暗八仙纹,正中以红漆嵌一变体寿字纹。盖、身立墙则各有一条装饰带,以阴刻为之,区别于盖面阳文。
  此方胜盒的造型及暗八仙等纹饰都不外于清代宫廷工艺所习用的器物造型和吉祥图案的范畴,但此盒仍有颇为巧妙的细节,特别是方胜盒对撞的二部分,其盖面边饰及顶角上的团花均不同,两部分边饰交合处似相链套。这种不同的纹饰表现在两部分立壁上,愈为有趣,整体效果如同两个盒子撞合为一体。此外,盒盖底边未镶贴竹簧,恰巧形成一剖面,制胎、嵌贴、拼接等工艺痕迹都清晰可见,是值得留意的局部。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8/13981.JPG[/img]
文竹蕉叶饕餮纹瓶,高29cm,口径9.9cm,足径9.4cm。清宫旧藏
  瓶敞口,平口沿,束颈,丰肩,敛腹,足部微收进,足缘外撇,与口部呼应。此瓶器形厚重端庄。通体贴浅色竹簧为地,上以深色竹簧显花。花纹主题为仿古的几何化图案,由各式点、线组成,灵活多样,如运笔勾描。口边饰回纹;颈部弦纹之间以锯齿纹划分区间,内用如意纹等凑合成极简的兽面;肩饰一周覆莲纹、一周缠枝纹、一周菱地圈点几何纹;腹部为蕉叶饕餮纹,面积较大;足部饰一周变体夔凤纹。
  此瓶因年深日久局部有开粘现象,透露出不少工艺痕迹。从肩部裂隙及足底刀痕可看出瓶体木胎的制作方式,竹簧片的拼接设计也较为清晰,如腹部是以六枚饕餮纹的鼻梁为界,分瓣粘贴,有利于图案造型的完整,颇见匠心。
  现存清中期宫廷文竹制品中,有许多借鉴了商周青铜彝器的造型与装饰纹样,这同当时的宫廷趣味、社会风气、学术文化思潮均有密切关系。不过,此器上的饕餮纹已不再具备商代那种震人心魄的威严与狞厉之美,仿古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精神境界与时代气息,毋宁说是一种繁琐的引用罢了,这也正是清中期仿古器物的普遍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14072.JPG[/img]
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清,通高28cm,口径4.9cm,足径5.4-5cm。清宫旧藏
  壶为双层唇口,长颈,鼓腹,圈足,拱形圆盖,火焰式钮,壶体一侧为凤头式流,另一侧为卷云式执柄。壶身饰四周弦纹,腹部雕一圈减地隐起的饕餮纹。肩部配活环链式提梁,提梁中部雕成夔龙状。
  此壶竹刻技艺精湛,未见粘接痕迹,整体造型及纹饰仿商周青铜器,可见清中期好古拟古之风尚。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60.JPG[/img]
竹雕松树水丞,清,通高7.2cm,口径最大1.9cm
  水丞截取竹根雕为松干式,略呈椭圆柱体,筒身不规则地随形起伏,平底,微内凹。口部较小,口边阴刻及去地浮雕水纹,使其似树桩内积水而形成,引人遐思。器身一面镂雕松树枝叶屈曲伸展,遮覆于口沿,设计颇精巧。针叶及皮片的雕刻纤毫毕现,富于质感。另一面则保留竹根天然形态,稍加打磨,与雕刻面恰成对比。此器配木座一具。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40.JPG[/img]
竹雕留青诗文臂搁,清,长27.5cm,宽6.1cm。清宫旧藏
  臂搁长条形,左右两边随竹筒形呈覆瓦式。其上以留青法雕刻行书诗句,计“雨露及万物”五言律诗一首,“丽日催迟景”五言排律一首,“碧水澄潭映远空”、“翠辇红旗出帝京”、“渭水自萦秦塞曲”七言律诗三首,各首诗起首处都与上首诗有一字大小间隔。于尺寸之地纳文字6列共268字,字小如蝇头,而点画钩抉皆富笔意,章法布局不违书理,格调清新高雅,非庸手所能为。
  器表留青因表现文字故高低层次一致,看似较为单一,其实制作繁难,充分展现出留青工艺在借鉴书画艺术过程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772.JPG[/img]
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清,高17.3cm,筒径13.3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镶红木口及底,三足。筒身以去地浮雕技法为主,雕刻竹林七贤及童子数人,上下分别布置人物数组,有的弈棋、有的出游、有的烹茶,神态各异。而镂雕竹林,排列紧密,根根通透,尤为引人注目。此器刀法深峻,层层雕镂,体现出典型的嘉定竹刻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2/15865.JPG[/img]
白檀木雕人物镜支,清晚期,高30cm,长30cm,宽24cm。清宫旧藏
  此物为广东制作,长方形,分上下两部分:镜支盖上的一端连接一面玻璃镜,将盖开启,可将玻璃镜倾斜支在镜支顶部;镜支下部设一抽屉,用以盛放梳具、胭脂、香粉等化妆用品。镜支附有银镀金蝙蝠扣及把手。
  镜支通体采用浅浮雕和深浮雕工艺雕刻出楼阁、亭台、庭院、花鸟、树木等景致及人物、飞禽。在众多人物中有老叟对弈、文人雅士相会、歌女怀抱琵琶、孩童戏耍等场景。此外还有表现当地戏曲中武打的场面,数匹骏马跟随着主人或飞奔,或直立,或待发,武士们站姿各异,威风凛凛。工匠雕刻技术娴熟,运刀如笔,有些部位雕刻多达五个层次,有效地增加了纹饰的立体感。人物形态栩栩如生,景色布局错落有致,充分展现出清代晚期广东木雕工艺的精湛水平。
  这是清晚期广东地方献给清宫的贡品,供后妃日常梳妆之用。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8/13989.JPG[/img]
天然木雕如意,长20cm。清宫旧藏
  如意取天然木料,依其本形裁减冗枝,成如意式。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棱线如脉络贯通,旁逸小枝,多自然孔穴,胜似人工镂空。如意首、尾扁圆宽厚,其上密布细小的坑洞,肌理稍粗重,似布以灵芝菌丝,与较为光滑修长的柄身恰成映衬,精巧处令人匪夷所思。
  天然木雕与根雕近似,难在选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与造化天成的契合无间,是一种非常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工艺品类。这件天然木如意不仅保留了大量耐人寻味的天然特色,而且营造出玲珑的俯视与侧视不同的整体曲线效果,无疑是此类制品中较为突出的一件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295.JPG[/img]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通高35.7cm
  此像立姿,肩系葫芦,身着破衣,围百结叶裙,瘦骨嶙峋,虬髯连鬓,赤双足,一腿跛起,一腿直立,右腋下架有一拐,左臂抬起,手捏一只蜘蛛,在后衣裙下方刻有阴纹“至正二年制”隶书款。
  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元代以后,对八仙的各种传说愈趋离奇,以八仙为题材的各种雕刻在工艺美术创作中也十分众多。
  这种绕腰络腋、横巾右袒、下体着短裙、外表注重肌肉的表现和偏重衣纹雕刻的键陀罗式艺术风格在唐代石刻中非常流行。光秃的前额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时期雕刻和绘画中罗汉的主要特点。而明清时期用各种质地材料雕刻的李铁拐更是形态各异。此作品的作者以圆雕技法,以无须罗汉为本刻制出李铁拐像,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确和肌肉的质感,对李铁拐的神情刻画极其细腻。虽然是相貌清癯穷困潦倒的乞丐外形,却丝毫不掩其仙风道骨,尤其是眯起的双眼带动了面部肌肉,表现出悲天悯人、超然物外的气概。刀法上舒畅健朗,镌刻技巧极精湛,为我们研究元代的小型木雕技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335.JPG[/img]
黄杨木雕董其昌书诗笔筒,高24.8cm,口径34.2cm
  笔筒圆体,略扁,形体硕大,口沿微内倾,筒壁厚实,庄重沉稳。内壁髹黑漆,外壁阴刻唐代诗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一首,与原诗略有出入: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饮如长鲸吸百川,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似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
  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辩惊四筵。
  字内填蓝,末署“其昌”款字及印“董其昌”、“宗伯学士”二方,知其粉本为董其昌所书。
  此器外壁书法雕刻运刀如笔,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如欲破壁而出,为笔筒增色不少。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52.JPG[/img]
硬木镂雕仙山问道图笔筒,通高18cm,口径14cm,底径15.4cm
  笔筒以硬木雕成,圆筒式,下承三矮足。近口处阴刻一周变体“寿”字,共33个,合“三三”之吉数。外壁雕仙山海岛,山岩间生有松柏、梅花、藤萝、灵芝,上飘浮云,鹿鹤相伴。南极仙翁坐于洞府讲法,问道者神情恭谨。底座略鼓出,雕螭龙纹,三足光素无纹。
  此器以镂雕和浮雕为主,雕镂质朴有力,以意蕴取胜,具明代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62.JPG[/img]
紫檀木镂雕会昌九老图笔筒,通高19cm,口径14cm,底径16cm
  笔筒口沿嵌银丝勾连菊花纹,近口处以螺钿镶嵌狮纹及葡萄纹,外壁镂雕《会昌九老图》。底座如岩石状,与筒身景物相呼应。壁身描绘的是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白居易等 9位文人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宴集的情景。
  此器以高浮雕和圆雕为主,刀法略显快利,磨工略显草率,螺钿装饰较厚重,其造型设计、图纹刻划等都带有鲜明的明代紫檀雕刻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337.JPG[/img]
黄杨木雕观音,高23.5cm,底径6.1-5cm
  观音长身玉立,赤足,身披天衣,高挽发髻,胸垂璎珞,右手捧经卷,左手拢衣角,身形微侧转,衣袂轻扬,于不经意间显露出神采。其面容安详,微合双目,如入物我两忘之境,澄明一片。人物肌圆骨润,体态呈“S”型,庄严中不失女性的妩媚。衣纹的处理繁复而华丽,将衣衫的质地、垂感等都很好地表现出来,成为此雕像中最精彩的部分。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802.JPG[/img]
紫檀木雕弥勒佛,高17.2cm,底径22-13cm
  佛像以紫檀木制,闭目,笑口半开,大耳垂肩,袒胸露腹,盘腿曲肱依袋而坐,左手捏布袋,右手抚膝。
  作者用一块老树根,以圆雕技法将大腹便便的弥勒佛那悠闲自得、随遇而安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此件作品雕刻精细,刀法娴熟,线条自然流畅,为明末木刻圆雕作品中的佳作。
  此作品于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171.JPG[/img]
沉香木雕松竹梅图笔筒,明晚期,高11.9cm,口径11.3-10.8cm
  笔筒以沉香木雕成,俯视笔筒底如悬斗。外壁雕山岩凹凸嶙峋,并以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老梅一枝、幽竹几茎、虬松数株。松干、梅枝尽力贲张,惟竹茎纤弱,于是以数块巨石相配。
  此作品不似一般沉香木雕刻般精致,如笔筒的口沿处仅刻阴线一周,无其它装饰,岩石的雕凿痕迹也清晰可见。其妙处在于设计大胆,抛弃陈规,于粗犷中不乏细腻的表现,对松、竹、梅、石等物象所包孕的精神内涵作了恰如其分的表达。其器虽小而画面境界不俗,在众多的沉香木雕刻品中显现出独特的价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2.JPG[/img]
紫檀镂雕松下老人图笔筒,明末清初,高14.7cm,口径15.8cm,底径14.2cm
  笔筒紫檀质,圆筒式,以深雕和镂雕技法表现高士自娱的悠闲场景。笔筒大面积镂雕山石,峭壁陡立,岩石下一株苍松旁逸斜出,虬枝古拙,独撑一片小洞天,老人独处其中,双手抚膝,倾首冥想,悠然自得。不远处一小童正抱琴而来,欲急行却又恐失手,神态刻画的极其生动。
  紫檀筒壁虽色极深沉,但镂刻空灵而无压抑感。筒壁画面颇为传神,小童怀抱中的古琴似将传出优雅的琴声,正所谓静中有动,画中有声。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812.JPG[/img]
紫檀木雕云龙纹长方盒,高9.6cm,长26.4cm,宽16.5cm
  盒紫檀木制,长方委角形,色棕褐。盒与盖从中部分启,口沿皆阴刻回纹。盖面及四壁浅浮雕云龙纹,在阴刻的菊纹锦地上,流云满布全器,两条苍龙穿行于流云之中,一条螭龙和一条夔龙口衔灵芝环绕于苍龙身侧,追戏腾跃。立壁一周共有9条螭、夔。盒内有屉,屉口沿有流云一周,屉内底阴线刻群仙祝寿图,寿石居中耸立,旁衬以灵芝、水仙、梅花、翠竹,刻线粗犷,如墨笔随意勾画。
  此种盒俗称“拜匣”,一般不是出自民间工匠之手。此盒造型端庄,构图匀称,纹饰清晰,刀法娴熟,器面光润,乃高手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755.JPG[/img]
紫檀雕荷叶枕,高9.8cm,长24.5cm,宽15.6cm
  枕紫檀木制,蒸栗色,其形似荷叶卷拢成椭圆形的包袱状,以荷叶的叶茎为中心,断茎斜插入枕内,叶边翻卷成花瓣状,枕上镂一虫蚀小孔,正好供枕者侧卧时搁耳。枕上叶脉筋纹隐起,由茎部呈放射状伸延。枕面平润细腻。
  古有陶枕内可盛放香料或药袋,具醒脑之功。后又出现竹枕、木枕、瓷枕等不同材质的制品。这些枕或为空心实面,刻绘各样纹饰,或为镂空纹饰。此类制品延至明代。
  此枕形态别具一格,设计十分巧妙,其造型生动自然,色泽深沉,风格纯朴。作者采用圆雕、镂空及浅刻技法,以一茎叶边向上缩卷的荷叶为题材,叶片向上收拢,叶边内外翻卷,还有几处虫蛀后留下的斑痕,形态自然逼真。 此枕为研究古代民间各种睡枕的艺术造型及作用提供了实物资料。1972年侯宝璋先生家属将此枕捐献故宫博物院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61.JPG[/img]
紫檀木雕云纹委角方盒,通高5.5cm,径14.7cm
  盒扁体,方形,委角,如四出花瓣式,有矮足。通体剔地浮雕如意云纹,盒身外壁饰一周,盖面饰两周,盖面中央有一“十”字纹。其装饰出自漆器中的剔犀风格。
  剔犀以红、黑等两三种色彩相间,层层髹于胎骨上,再以刀剔刻云纹之类的图案,于刀口立面可见到相间的异色线纹。剔犀之器型、花纹亦尝见于宋代银器中。
  这件紫檀木雕云纹方盒在模仿剔犀中又针对木质加以创造,如对刀口凹槽的处理效果颇佳。此盒刀法磨工俱佳,纹饰别致,是紫檀雕刻中一件别具一格的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14074.JPG[/img]
沉香木刻东坡游赤壁图酒斗,明,高9.4cm
  此杯依材质的天然形状随形雕成,器表以线浮雕的手法刻画宋代文豪苏轼赤壁夜游的故事。口沿处刻“东坡游赤壁图”6字及“希黄子”款,据此知为明代雕刻高手张希黄的作品。
  此酒斗雕刻技法娴熟,所刻人物、景致栩栩如生,可见名匠之功力。沉香木为珍稀的木材品种之一。此杯材质的色泽与犀角的颜色酷似,如不细察,极易混于犀杯之类。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14073.JPG[/img]
紫檀木福寿禄螭梅纹六方委角杯,明,高8.2cm,口径7.8cm,足径6.8cm
  杯紫檀木质,六方形,委角,花形矮足。口沿与底边均嵌银丝回纹,杯身通体嵌银丝“福”、“禄”、“寿”字,字体、写法各异。杯柄镂雕梅枝和蟠螭纹。杯底嵌银丝楷书“云间雪居仿古”六字方印。“雪居”即明代画家孙克弘。此杯以传统的吉祥图案装饰,寓意福寿双全,官运亨通。
  明清时期的木雕题材丰富,分为硬木雕刻和软木雕刻两种。硬木雕刻多采用紫檀木、黄花梨、红木,软木雕刻多采用黄杨木、楠木、檀香木、沉香木等,并产生了东阳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等几个流派。此杯色调深沉,造型气派,嵌银丝的手法以及雕饰的纹样尽显富贵之象。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0.JPG[/img]
紫檀雕花卉纹圆盒,明,高3.1cm,口径6.9cm,足径3.3cm
  圆盒紫檀质,向内折边小口,扁圆,卧足,曲度和谐优美。盒盖面及盒壁上均凸雕大朵山茶花,周边以梅花装饰。雕刻风格粗中带细,硬中有柔,尤其是在花卉的翻瓣处理上,作者以较浅的雕饰表现出花瓣的卷曲及层次,体现了精湛的雕刻技巧。
  此圆盒与另一雕漆印泥盒形制类似,亦应作印泥盒之用。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09.JPG[/img]
紫檀嵌珐琅云头纹墨床,清初,高4cm,长11.5cm,宽6.5cm。清宫旧藏
  墨床紫檀质,几式,几面两端对称嵌云头纹掐丝珐琅片,调和了紫檀深沉凝重的气氛,亦便于清洗墨迹。
  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用以搁置研磨后的湿墨,其造型一般为几式。此墨床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棱角分明,中规中矩,形制虽小,却有明代家具遗风。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66.JPG[/img]
黄杨木灵芝小盒,清雍正,通高2.9cm,口径7.4-5.7cm。清宫旧藏
  此盒盖身相叠,雕作灵芝菌状,盒体器壁甚薄,盖身子母口相合。外底阴刻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识。
  此作随形雕刻,别致精巧,灵芝宛若天成,造型及工艺都较有时代特点,在存世不多的雍正时期黄杨木制品中是极为突出的一件。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4.JPG[/img]
紫檀嵌玉镇尺,清乾隆,长24.7cm,宽3.2cm,高3cm。清宫旧藏
  镇尺紫檀质,嵌玉3块,玉为素面白玉,稍有沁色。镇尺周围作嵌银丝饕餮纹、夔纹等仿古纹饰,底沿嵌银丝回纹一周,底部阴刻隶书“润以刚直而方佐文房”并填金粉,其下刻篆书“乾”、“隆”二印,一圆一方。
  此器古朴典雅,作工精细,用料考究,乃清代宫廷文房中的御用之物。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49.JPG[/img]
紫檀雕鹤鹿图笔筒,清乾隆,高13.5cm,筒径12cm。清宫旧藏
  笔筒紫檀质,圆形,嵌底,三矮足。筒壁凸雕松竹梅及鹤鹿山石灵芝花卉等纹饰,并阴刻行书“芝兰千载茂,鹤绕万季青”及“三多”、“九如”方印,点出长寿多子、吉祥如意的寓意。
  笔筒通体施刻,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深浅结合,层次清晰。其构图繁密,雕刻的景致与紫檀的纹理相映成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6.JPG[/img]
紫檀竹节式盒,清乾隆,通高4.4cm,盒径最大12.6cm。清宫旧藏
  盒以紫檀木雕作竹节式,盒壁用深雕法刻松竹纹,雕工精细入微,尤其是松针和竹叶的雕刻,刀法娴熟,线条刚劲有力,表现出松、竹的自然之势。竹节的节痕及根须亦刻画得栩栩如生。
  此盒构思极为巧妙,具清雅之趣。盒内附一黄签书“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收造办处呈览雕紫檀盒一件”,可见其为清宫造办处制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17.JPG[/img]
紫檀木雕松竹纹书式盒,清乾隆,高5.3cm,长19.5cm,宽14.85cm。清宫旧藏
  盒以紫檀木做成书本式,并施以雕刻。雕刻技法以镂雕和深雕相结合,地子为深雕的疖疤横生的树干,树干上再镂雕苍松、秀竹、灵芝等,构图得当,层次分明,意境清雅。
  此件作品刀法细腻深峻,平刀、圆刀融合互见,逼真地表现了松、竹的自然特性。盒内附董诰书《义阐天心》册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814.JPG[/img]
紫檀木百宝嵌八仙图海棠式攒盒,高9.7cm,长35.5 cm,宽22.5cm
  盒紫檀木制,盖与盒均制成委角海棠花式,下承海棠花式矮足。作者采用金银错、镶嵌拚接等多种技巧,用黄、白色螺钿及各种宝石将攒盒装饰得异常精美华丽。盖面嵌“八仙祝寿”图,形象精细,景致疏朗。在盒壁上,用黄色螺钿嵌行龙,白色螺钿嵌浮云和火珠。盒内配装5个错金勾莲花纹的银制攒盘。
  此件作品是清宫遗存的同样三对盛装食品用的攒盒之中的一件,工精纹细,所用镶嵌材料十分昂贵,松叶为染牙,灵石系寿山石、青金石雕刻,流云以螺钿镶嵌,人物衣裙为玛瑙制成,山间树下点缀以红、蓝宝石和莹石,这些光彩夺目的嵌饰在深沉的紫檀木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精美华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60.JPG[/img]
紫檀木百宝嵌双螭纹盒,长16.1cm,宽13.5cm,通高9cm
  盒呈长方形,边角圆转,有带状矮足,盖、身子母口相合,口唇微卷,盖面隆起。盖面饰百宝嵌图案,上下各嵌一螭,首尾相衔,围拥着中央的变体“福”字纹。螭口含灵芝,身披云气,盘环夭矫,舒卷自如。云纹的处理如绦带挽成如意花结,其线条打破了二龙戏珠式的环形构图,使画面疏朗而不空旷。
  此盒图案风格以曲线为主,与盒体富于弹性的线条相得益彰。盖面图案是以螺钿、玉石、珊瑚、染牙等材料镶嵌而成,形成红、绿、青、黄、白等多种颜色,在紫檀的衬托下越发鲜明夺目,这也正是百宝嵌工艺独有的装饰效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759.JPG[/img]
檀香木嵌螺钿海屋添筹图圆盒,通高4.8cm,盒径22.7cm
  盒为檀香木制,圆形,从下部开启,内口凸起,与盒盖壁重叠。盒内放有“十全赓福”册页。盖面嵌螺钿海屋添筹图,海水澎湃,白浪翻涌,祥云从海中升起,云中一幢楼阁露出重檐,一只仙鹤向楼前飞来。盖壁采用镶嵌技法,以螺钿为主材,饰如意纹框,框内嵌楷书“海屋添筹”4字。
  “海屋添筹”为祝寿题材,表示“添寿”之意。此盒制作于乾隆时期,乾隆皇帝有“十全老人”之称,因此盒内装有“十全赓福”册页。此盒用名贵的檀香木制作,再以螺钿、玛瑙、蜜蜡、珊瑚等材料镶嵌出精美的图案,愈显得雍容华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65.JPG[/img]
硬木百宝嵌三阳开泰委角方盒,清嘉庆,清宫造办处制作,通高8.6cm,盒径22.3cm。清宫旧藏
  盒红木制,委角方形,盖与盒体口沿衔接处有小凸沿,底部为委角方圈足。盖面的装饰采用天圆地方的布局,坡边处嵌银丝回纹一周,中央凸嵌一块椭圆形青玉。青玉上浮雕三阳开泰图,一只大羊曲膝回首卧于石上,头顶处丽日当空,左右两只小羊一卧一行,前后呼应,画面两侧分别雕一株万年青和万寿菊。青玉外环嵌9只红漆蝙蝠和螺钿流云,又以染牙、红漆、螺钿组配成灵芝、勾莲及穿花行龙围绕于中心图案之外,以装饰边角。
  此盒盖面中央以青玉雕琢的三羊开泰图刻工精细,构图饱满。盖面嵌雕的各种纹饰搭配得当,云蝠纹玲珑精巧,流畅舒展。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69.JPG[/img]
紫檀百宝嵌牧羊图长方盒,清初,通高6.8cm,长13.6cm,宽10.6cm。清宫旧藏
  盒紫檀木制,长方形,平底微内凹,足周有浅凹槽。盒与盖相接的口沿边各嵌金丝回纹一周。盖面微隆起,上镶嵌胡人牧羊图。白、黄、黑三羊在右,左边的牧人为胡人形象,头裹巾帽,腰系护胸和皮带,足蹬高筒靴,坐在山石之上。天空中三朵祥云伴一轮红日。此图以螺钿为主要镶嵌材料,祥云、黄羊、白羊及胡人的衣着均以螺钿镶嵌,红日、黑羊和山石分别以玛瑙、黑漆和孔雀石嵌成,人物服装的局部由彩石嵌饰。盒壁光素。
  此件作品制于清代初期,镶嵌技法简洁中见精湛,三羊生动活泼,人物目光炯炯有神,画面意境祥和宁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53.JPG[/img]
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高17.8cm,口径13.5-8.5cm
  笔筒椭圆形,鹅黄色,嵌紫檀木口缘和底座。筒壁采用高浮雕技法,以山崖屏障为界,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山壁右侧为曲径幽林,古松插壁,垂荫如盖,松下三位老者围石桌而坐,谈笑自若,正在对弈。三位侍女立于老人身后,手持莲花,相顾低语。山壁左侧树高林深,峡谷重叠。两骑士高举信旗,争先恐后,策马奔驰在谷道林间。山涧一侧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
  賭墅已因勝謝元,即臨大事祗夷然。
  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
  魯珍絕技繼朱枀,逸品流傳頗寡逢。
  對奕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
  乾隆丙申秌日御題。
下方有楷书“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吴之璠”、“魯珍”等款识。
  这件笔筒取材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雕刻层次清晰,虽然纹饰满布全器,但布局妥贴自然。尤其是谢安那胸有成竹的神态,表现了运筹帷幄、落子必胜的信心和毅力,与策马疾奔的信使形成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既有各自的独立性,情节上又互相呼应,使两部分构图连成一体。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71.JPG[/img]
黄杨木雕卧牛,清,通高8cm,长12.3cm
  圆雕卧牛,四肢着地,顾盼回首,脊背高耸如瘤,肋骨嶙嶙。一小兽嬉戏于卧牛身畔,亦弯身回首,作亲昵状。二兽动势互相呼应,小兽戏卧牛之尾,牛尾则自然搭于小兽身上,愈显联系之密,构图之巧。作者对卧牛颌下之褶皱及压于腹底的后肢只作象征性表现,而对尾鬃则刻划精细。雕刻繁简得宜,匠意高超。更可关注的是,二兽貌相高古,似加入了一些想象成分,非一般田间俗物可比。卧牛凸睛阔口,鼻翼贲张,角弯如月;小兽身健骨清,造型奇特,耐人寻味。
  卧牛背后有二嵌孔,依二兽神态及组合关系,原件背上似应还有一小兽,现或已失。
  此作虽是小品,却摇曳多姿,布局精当,刀法娴熟,是传世黄杨木作品中较为突出者。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68.JPG[/img]
黄杨木雕达摩立像,高19.8cm
  雕像立式,高鼻深目,隆颡虬髯,造型为传统的罗汉式。面目似胡人,而衣饰则纯为汉人装束。左手捧蝠,凝神回首,衣袂鼓荡。
  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造型艺术中常见的形象。此像线条流畅,虽略嫌仔细,仍不失为有特点的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73.JPG[/img]
天然木羊,清,高4.2cm,长6.5cm
木羊是利用树结的天然形状稍加处理而成。羊的头、角、耳朵、四肢等依势造型,天然别致。小羊四肢跪地,回首张目,口微启,似刚出生坠地正努力挣扎站起,其神态令人怜爱。
此类取自天然而自成天趣之物在皇宫内并不多见,比之富丽堂皇的工艺品平添了几许清新质朴之气。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7/3048.JPG[/img]
黄杨木雕梅竹笔筒,高15cm,口径最大6.1cm,底径最大7cm
  笔筒色微黄,雕作新老竹干丛生状,以老竹一截为主体,环以粗细不同的三枝嫩竹,又镂雕梅干一株与竹并立。梅、竹干间多处镂空,以梅枝、竹叶穿插其间,精巧玲珑。
  作者将镂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工艺技法相结合,构图疏密得当,虚实应和。嫩竹、梅干微显屈曲旖旎,老干则刚劲挺拔,两相对照,更增韵味。
  梅、竹旧时喻君子,象征操守高洁之物,用作案头清玩之题材,耐人寻味。
  此笔筒容量有限,似非实用物,其纹饰与工艺俱佳,观赏价值颇高,在黄杨木笔筒中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30.JPG[/img]
紫檀嵌玉镂雕缠枝莲纹圆盒,清,高4.1cm,口径9.1cm,底径7.2cm。清宫旧藏
  盒扁圆体,圈足,盖、身子母口相合,卷唇。盒体素雅,磨工上佳,光可鉴人。盖顶中空,镶嵌一枚圆形白玉片,镂雕缠枝莲纹,琢磨不俗,与盒身相互映衬,浓淡相宜,凝重而不失轻灵可爱。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72.JPG[/img]
椰子木金漆葵花式笔筒,清,高11.9cm,口径最大11.5cm。清宫旧藏
  笔筒椰子木制,十瓣葵花式。筒身髹黑漆,饰描金花卉纹,每一凸瓣均留出长方形开光,开光内在原木地上浅浮雕变体几何纹样,每瓣纹样相同。内壁满髹黑漆,并以金漆描画各式折枝花草纹。底部亦为黑漆地描金花卉纹。此器所应用的漆工艺似受到日本金漆莳绘的影响,较为特别。黑漆描金艳丽悦目,而木色沉暗蕴藉,相互衬托之下,装饰效果更为突出。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80.JPG[/img]
天然木蟹式印泥盒,清,通高3.9cm,最宽10cm。清宫旧藏
  盒以天然木根略加裁剪雕刻,制成螃蟹式。其背部粗糙,腹底光润,口眼清晰可辨,四足参差,螯举横挡,并保留半环形木枝,使蟹足置于其上,盒体安放稳定,设计十分巧妙。蟹背甲掀起,即为盒盖,出人意料。盒内壁髹金漆,可用以盛装印泥。此盒貌似不事雕琢,实则颇费一番匠心,是一件极为奇巧的文房玩物。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60.JPG[/img]
沉香木雕菊花臂搁,清,长26.9cm,宽7.6cm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弧起较高。通体凹凸不平,如老树枝干状,但入手光滑圆润,磨工极佳。其正面下部浮雕湖石一具,其上伸展出野菊数茎、杂花若干,姿态秀逸,状物生动,虽然沉香木色泽深暗苍老,但经妙手点化,不乏婀娜之致。其刀法细入毫末,隐起自然,颇富功力。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3.JPG[/img]
紫檀嵌螺钿梅竹图笔筒,清,高11.2cm,筒径6.6cm
  笔筒紫檀质,较小,圆形,三矮足。筒壁镶嵌梅竹图,梅枝用木杆雕成,梅花由螺钿琢制,花瓣翻复自如,中现花蕊,秀竹清逸多姿。整体布局疏密有致,深沉的紫檀木将螺钿嵌饰的梅竹纹衬托的明丽而清雅。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7.JPG[/img]
桦木雕灵芝长形镇尺,清,高4.5cm,长25.6cm。清宫旧藏
  镇尺长条形,底部平整,上部则因质顺势,类物刻像,镂雕各式大小灵芝,雕工简约,随形而至,稍施修整。刀法浑圆,打磨精到,不留刀痕。
  灵芝在古代被视为瑞物。此镇尺应为清代宫廷内文房书案上的常设之具。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9.JPG[/img]
乌木嵌螺钿双螭纹小盒,清,通高3.8cm,口径5.4cm,足径3.9cm。清宫旧藏
  盒为乌木制,作莲蓬式,子母口,圈足。盒体光素,盖面镶嵌螺钿雕双螭纹,双螭作环绕状,神态生动,精细之处毛发毕现,线条柔美自然,画面耐人寻味。   作品以螺钿配乌木,庄重简约,气派雍容。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5/17093.JPG[/img]
乾隆紫檀嵌石花卉笔筒,清,高11.2cm,口径6.7cm
  笔筒紫檀质,圆筒式,体较小,略显修长。筒外壁精选螺钿、彩石、染牙嵌出芍药、樱桃、湖石等图案。
  此笔筒外壁纹饰布局疏朗有致,雕琢及开槽镶嵌均精细得当。花果木石图案富于自然生趣,再经紫檀之深沉木色的衬托,愈显清新莹润。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57.JPG[/img]
札古札雅木碗,清中期,高6cm,口径16.3cm。清宫旧藏
  碗墩形,撇口,平底,圈足,里外光素。木质光润,现出自然纹理。此碗润滑轻巧,用指甲掐可现出甲痕。碗底中央刻阳文隶书“乾隆御用”四字款,其外圈以银丝镶嵌隶书诗句:
  木椀來西藏,草根成樹皮。
  或云能辟惡,籍用祝春禧。
  枝葉痕猶隱,琳瑯貨匪奇。
  陡思荊歙地,二物用充飢。
  乾隆丙午(1786年)春御題。
后用金丝嵌篆书“德”字方印。碗中存有一皮笺,上用汉、满、藏三种文字记:“土尔扈特四等台吉晋巴恭进木椀一个”。
  清代从康熙时起,每逢初春,西藏均向朝廷进献此种根瘤碗以贺春喜,成为惯例。乾隆帝的御制诗中,为扎古扎雅木碗题的诗有8首。乾隆帝仿效其祖父康熙帝,为扎古扎雅木碗制木匣,并将自己的诗分别刻在木匣的盖面上和碗的圈足内,大多字体还镶嵌上银丝,以示他对此种木碗的珍爱。
  此种木碗所取之材非常珍稀。西藏上层人物为了携带方便,在木碗外还特制匣套。这种铁鋄金碗套口缘部位连有罩盖,两侧嵌提梁耳,可以系带背携。套壁和盖面上镂刻精细的勾莲、缠枝花卉和螭龙纹饰。铁的外表包有一层金箔或嵌松石珠,使碗套显得金碧辉煌,华丽富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28.JPG[/img]
紫檀雕菊花“曲肱枕”臂搁,清,长24.1cm,宽5cm。清宫旧藏
  臂搁平底,弧面,四矮足。上下边缘较薄,足部圆润,磨工甚佳。器表取边角构图,浅浮雕斜坡之上生瑞草兰花,湖石后一丛菊花盛开怒放。雕刻颇精,工细周密,画意浓郁。画面左上有隶书“曲肱枕”铭并“渺渺兮予怀”篆书印章。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8.JPG[/img]
桦木雕山石长镇尺,清,高4.7cm,长25.2cm。清宫旧藏
  镇尺长条形,底部平整,上部雕刻成山石堆砌状,奇岩怪石循制作者刀意随形就势,毫无滞塞之感,为观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镇尺乍看棱角横出,但经过长期摩挲,包浆温润莹朗,把玩于指掌间丝毫无棘手之感,置之书案上,平添了几许自然情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48.JPG[/img]
紫檀百宝嵌梅竹双禽图笔筒,清,高13.1cm,口径10.1cm,底径9.5cm。清宫旧藏
  笔筒紫檀质,筒壁上以螺钿、染牙、孔雀石等镶嵌梅竹双禽图,梅花盛开,翠竹碧绿,色彩斑斓的鸟儿嬉戏于枝头,画面布局合理,图案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此笔筒在紫檀深沉的色地上施以五彩缤纷的百宝嵌工艺,鲜丽而不失雅致,紫檀与百宝嵌花鸟形成对比互衬,各种色泽与纹理的百宝镶嵌组合亦相映成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251.JPG[/img]
紫檀镂雕瓜式盒,清,高4.5cm,口径7.4cm。清宫旧藏
盒圆雕成南瓜对剖形,瓜身缠绕叶藤瓜蔓,枝叶间结出两个小瓜,一只蝴蝶附身盒上。景物处理巧妙,静中寓动,自然和谐。
此盒造型别致,在瓜瓞绵绵、子孙万代的寓意外透露着一丝清新自然的气息。其镂雕技巧亦有可观之处,藤蔓及枝叶的盘曲、过枝等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叶脉纹理清晰,线条柔美匀称,雕刻规整而精致。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193.JPG[/img]
黄杨木雕笔掭,清,高6.5cm,长8.7cm。清宫旧藏。
  器形稍扁,圆雕折枝叶片一枚,两侧边缘翻卷,一侧镂雕叶柄弯转叠压,一侧浮雕小蝉伏于其上,玲珑可爱,正面阴刻叶脉数条,背面则以浅浮雕棱线呼应,构思巧妙。器背面尚有阴刻楷书题铭:“以虫鸣秋,何为寂寂,金风其凉,独解止息。”
  笔掭雕刻圆润轻巧,打磨光洁,有象牙般的肌理,刻画物象生动自然,是黄杨木雕文房器物中的佳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71.JPG[/img]
紫檀百宝嵌松羊图长方盒,清前期,长25cm,宽17.8cm,通高6.7cm
  盒紫檀木质,长方形,子母口,盖与盒体口沿处均凸起边线一匝,上嵌银丝扯不断纹。
  盒盖面为百宝嵌图案,图中3只羊二大一小,羊身以螺钿雕刻,并镶嵌玳瑁,形成黑白相间的色斑。公羊昂首挺胸,信步而行,母羊温顺地卧于松树下,小羊羔则依偎在母羊身旁,其乐融融。四周景致用螺钿、玉石、染牙、玳瑁等镶嵌而成,树下各种花草点缀于石间,彩云、红日高挂天空,一派生趣盎然的景象。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2/15866.JPG[/img]
象牙描金带彩什锦梳具,清晚期,盒高3.7cm,长29.2cm,宽20.7cm。清宫旧藏
  此套梳具为广东制作,由25件构成,计有梳子9把、竹篦2把、剔篦2把、胭脂棍2根、扁针2根、大小刷子8把。其中长方形梳子的梳齿多达60个左右,另有月牙形梳、把梳、篦形梳;竹篦的篦挡为牙质,篦架为木制;2把剔篦一为长方形木柄,一为象牙柄,一端均衔接7齿;扁针为象牙质,两端为半圆形;胭脂棍是红木圆棍,首端镶烟嘴式象牙头,内填红绒。这些梳具上大多描金彩绘凤纹、云蝠、菊花、莲花、石榴、桃、寒梅、八宝、山水、楼阁、鱼舟等图案。
  清宫后妃以梳“两把头”为时尚。当满头散发时,长方形梳子可大面积通发;在梳两把头至垂于颈下的燕尾时,中等的月牙形梳子较为合适;梳至发梢、鬓发时宜用八字形把形小梳;当时人们很少洗发,篦子用于篦去头皮的污垢;剔篦是剔除篦子污垢的工具;刷子也称之为抿子,用于抿发。过去多讲究头发光洁平整,在梳理头发时,须用抿子沾浸泡了数日发粘的刨花水边抿边梳,梳理的头发方符合审美要求。抿子中也有用于描眉打鬓、或用于沾胭脂在两颊涂红的,还有刷扫梳发时落在脖子、后背等处污物的;扁针用于掖外露的碎发或拨缝隙。每当后妃插戴簪子、头花等饰物,若直接插入易将头发弄乱,因此插戴前用扁针在所戴部位拨出缝隙,将头饰插入后再撤出扁针;胭脂棍是面部化妆时用于点唇的。后妃梳完头,必用胭脂棍沾胭脂,先将唇部轻轻涂抹,最后以下唇中线为中心,点一醒目的红圆点,美其名曰“樱桃口”或“樱桃唇”。
  整套梳具制作精良,功能多样,反映了慈禧太后与后妃们当时梳妆的形式及所用梳具的考究。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194.JPG[/img]
象牙雕葫芦形笔掭,清,高1.6cm,最长17.8cm,最宽13cm。清宫旧藏
  笔掭为浅缘盘,葫芦式。盘上浮雕并镂雕葫芦枝蔓、叶片及小葫芦为饰,并蜿蜒于盘侧及底部,又伸入盘内,增添了器型的变化。盘仿葫芦形的束腰处则浮雕一蝙蝠。
  古人以大小葫芦及其藤蔓相联象征多子,而蝠谐音为“福”,故此器纹饰寓意吉祥。纹饰局部又经染色,有蓝、绿、红等多种色彩,历久不免有些部分稍褪色,却形成了有如晕染的古雅效果。此笔掭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其装饰性似更甚于实用价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36.JPG[/img]
骨雕羊,日本明治时期(1868-1912年),高7.1cm。清宫旧藏
  这是一件用骨粉压制成模的雕刻作品。一只羔羊头高仰,口微张,双耳竖起,两只眼睛流露着温和期盼的神情,二前腿直立而不呆板,右后腿轻抬前迈,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羊身的刻画精细逼真,小羊稚嫩柔弱的气质更表露无遗。
  作品着重于写实,细节刻画入微,表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此为日本国制,收藏于清宫。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41.JPG[/img]
象牙雕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4.6cm,口径10.8cm,底径11.5cm
  笔筒用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一高冠博带手捧牙笏的官员,款步徐行,前面小童提灯引路,后面侍从掌扇相随。背景在烟岚雾霭中楼台隐现。笔筒背面雕一青年,牵马执鞭欲行,旁立老者拄杖,似在谆谆叮嘱。两图连续,表达了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即可平步青云的主题。并有阴刻行书题诗:“龍樓鳳閣九重城,新築沙堤宰相行。我貴我荣君莫羨,十年前是一書生。”提点画意。
  此器采用浅浮雕技法,其造型、刀法、纹饰乃至细节刻画都具有明代象牙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808.JPG[/img]
牙雕魁星,高16.3cm,底座直径5cm
  魁星似鬼魅,双手握笔持墨,瞋目仰望上空。左足扬起作踢斗状,右足踏于鳌头上,表达独占鳌头之意。
  民间一般将魁星刻成举足踢斗之状,亦有双手分执笔墨者,此件属后者。此件牙雕雕刻刀法犀利深峻,纹饰精湛,意境新奇,魁星的动作、神态生动传神,是明代后期圆雕中的精品。
  1954年夏锡忠先生将此件牙雕魁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751.JPG[/img]
牙雕龙纹五峰笔架,通座高9cm,底径16-4.5cm
  笔架为圆雕五峰式,架底边深刻水波纹,波涛中双龙盘绕于五峰之间,龙腾水怒。
  明代中后期,金、玉、竹、木、牙、角雕刻艺术中出现大量赏玩器,并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起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民间作坊不断设计创新,许多艺术家也在风格上相互借鉴或者标新立异,于是各种精美的文房摆设和雅玩层出不穷,成一时风尚。
  文人书案上的笔架与瓶、盒等,造型和纹饰一般以松、竹、梅居多,有龙纹者则多属皇家御用品。此件龙纹笔架既见刀刻之功,又具雄劲风韵。雕龙蜿蜒盘曲,生动的龙身及龙须、龙嘴均显现出典型的明代风格。整座笔架雕刻得庄重浑朴,刚劲有力,属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北派象牙雕刻艺术中的杰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14076.JPG[/img]
牙雕玉兰花式杯,明晚期,高6cm,口径7.5-6cm
  杯象牙质,口微撇,杯身雕作玉兰枝叶托举花苞之形态,造型如玉兰之初绽,花枝盘曲于底部而成杯托。此杯造型新颖优美,磨刻圆润光滑,象牙的天然纹理清晰毕现。
  明清时期象牙雕刻高度发展,宫廷内专设牙雕作坊。此杯风格简洁而雕工细腻精湛,于清丽中显出富贵典雅之韵致。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92.JPG[/img]
象牙刻山水笔筒,明,高13.5cm,筒径10.6cm
  笔筒圆体,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器身表面阴刻山林溪岸景色,并填涂黑色。构图完整,徐徐铺展,人无面目,室无窗棂,似逸笔草草,却深合画理。刻线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现力,颇有枯笔皴擦的效果,风格雅洁脱俗,为同时期牙雕笔筒中不多见之佳作。上部阴刻行书题句:
  山色巍峨丹碧鲜,结为寒气融为泉。
  生平游迹遍吴楚,好山过眼心悬悬。
  偶然笔写气象千,林木深深在眼前。
  幽秀寄庐无人迹,看山终日如坐禅。
  当门老松藏古拙,青溪白石皆云填。
  案头留别笔墨缘,祝君之颜如同年。
  并“乙卯春三月往清华,道经旧友。至村前,苍松古柏,深涧西流,野草奇花,为高人隐寄。行于庄内,茅屋数间,琴童一二,询其主人,言言在室,随拜仿而获面。相别多年,今幸握晤。忽见案头立一文俱,颇为古雅,未作文字,信手挥成,未得深趣,留为志,老道兄存记也。墨井道人渔山吴历。”前有“墨井”引首章,后有“渔”、“山”印。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08.JPG[/img]
牙雕人物图笔筒,明,高12.4cm,口最大径7.5cm,底最大径8.2cm
  笔筒椭圆体,口略小,底稍大,保有象牙原形。口边较厚,底边较薄,另配牙底。器表色泽较深,似经染色,象牙纹理却更为彰显,成为装饰的一部分。正背面阴刻人物各一,一跣足掮钓竿背渔篓,一褒衣博裳持羽扇斜坐于石上,面容相似,神态相同,似为同一人而身处显达与隐逸的不同境遇,拼接入一幅画面,含意深远。云烟缭绕中的巍峨建筑更增添了如梦似幻的意境。
  此器雕刻技法简拙古朴,物象边缘通过铲出斜坡而形成立体感,此为颇具时代特点之处。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47.JPG[/img]
象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高14.4cm,口径12.7cm,底径12.7cm
  笔筒直筒式,玉璧形底。在口沿及底边的回纹装饰带之间雕镂人物场景,背景湖光山色,松柏长青。其中人物可分三组:一组为老者携杖徐行,二小童抱琴背囊相随,兴高采烈;一组为一老者立于桥上,回首停步,手指前方,似在引路,一小童于岸边闻声观望;又一组为二老者伏案观书,似忽有所感,与正在烹茶、提壶的小童一起远望。作者利用圆形的筒身铺排情节,以山松为界,步步设景,每一转侧均为不同的画面,而其间又有内在联系,藕断丝连,十分巧妙。
  此笔筒以高浮雕为主,并配合浅浮雕、镂雕等技法,精巧娴熟。其制作一丝不苟,连地面都琢磨得光滑圆整,显示出这一时期象牙雕刻的典型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8/8955.JPG[/img]
象牙雕松梅图笔筒,通高15.1cm,口径12.4cm,足径13.5cm
  笔筒截取一段象牙随形雕成,外壁雕作古干虬枝状,其上密布瘿节疤痕。口沿及底沿雕出数枝松枝,松针茂密,如笠如轮,生意盎然。又从口沿处向器身斜伸出一枝梅花,怒放于枝头,饶有韵味。松干沉郁,梅枝矫健,动静相生。
  笔筒构图只截取局部而能生动自然。又采用深刻和减地浮雕法表现树瘿、枝杈。对梅花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铲出花瓣的倾斜度以突出花蕊,显示出立体效果,颇具匠心。 笔筒无底,红木底座为后配。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6/2520.JPG[/img]
编织象牙席,长216cm,宽139cm
  席背整包枣红色绫缎,边沿包黑色缎边。席面通体编织成人字形纹,由薄如竹篦、宽仅0.2cm的扁平象牙条编织而成。席面虽微有磨损,大体仍完整。
  此席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其牙丝细薄无比,至今仍洁白柔润。象牙席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
  编织象牙席是明清时期广州的传统工艺。据说汉代已有此技,《魏书·列传第三十·韩务》载:“务献七宝床、象牙席。”明代祝京兆在《野记》中记载:“凡象牙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逐条抽出之,柔韧如线,以织为席。”清代制作的象牙席品质尤佳,清中期曾作为重要贡品。当时广州的象牙艺师们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与韧性,将用药水浸泡过的象牙劈成均匀的薄片,再磨制出洁白的光泽,然后编织成各种纹饰。
  象牙席用料多,编织工序艰巨,劳民伤财。清雍正帝崇尚勤俭,传旨禁制:“庚午, 谕大臣学士等,朕于一切器具,但取朴素适用,不尚华丽工巧,屡降谕旨甚明。从前广东曾进象牙席,朕甚不取,以为不过偶然之进献,未降谕旨切戒,今则献者日多,大非朕意。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坐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侈之端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若从海洋而来,从此屏弃勿买,则再造之风自然止息矣。”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宫中牙席共有5张,至今只剩3张。由于编织象牙席传世者稀少,而传统象牙劈丝技术又已失传,故这件象牙席在中国象牙工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279.JPG[/img]
象牙雕《月曼清游》册,每页长37.1cm,宽32.9cm
  全套《月曼清游》共十二页,为对折式,一面为景,一面嵌螺钿诗文,签题《月曼清游》。此册以宫中仕女从正月至十二月的娱乐活动为题材分刻十二页,景题分别是:“寒夜寻梅”、“闲亭对弈”、“曲池荡千”、“韶华斗丽”、“池亭赏鱼”、“荷塘采蓬”、“桐荫乞巧”、“琼台赏月”、“深秋观菊”、“围炉博古”、“文阁刺绣”、 “踏雪寻诗”。各页的图景均以象牙雕刻为主,并分嵌各种彩石、青白玉、碧玉、红蓝宝石及玛瑙、玳瑁等。如彩灯用玛瑙、宝石点缀,人物头发、眉目以黑漆涂染。画面色彩明朗,层次分明,富于立体效果。右页则以蓝色沙漆铺地,上以螺钿嵌乾隆皇帝御题七言律诗一首,五彩斑斓。诗后钤“漱芳润”、“乾隆宸翰”等印。
  这套作品是根据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的《美人图》画稿,经造办处著名的牙匠高手陈祖璋、顾彭年、长存、肖汉振、陈观泉等5人费时百天而制成。其布景设计、制作水平、选料等都极为上乘。
  此册原名《百美图》册,也曾提名为《上苑长春》册,后定名为《月曼清游》册。册页中的画面布局、人物活动等与陈枚的原画稿有很大出入。此册是在乾隆皇帝亲自督促下,集能工巧匠于一堂,结合牙雕与镶嵌技术,精雕细刻之大作,反映了我国18世纪牙雕工艺和镶嵌技术的高超水平,历来被誉为清代牙雕艺术中的代表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275.JPG[/img]
象牙雕十八罗汉臂搁,长29.1cm,宽6.1cm,厚2.4cm
  仿竹节形,上宽下窄,左右两侧下曲,面略呈拱圆,背凹如覆瓦状,下承云纹四矮足。臂搁正面以薄地阳文浅浮雕一趺坐焚香的僧像。臂搁凹面采用高浮雕技巧雕十八罗汉渡海图。众罗汉手持法器,或骑,或坐,或依附在自己的乘骑上,姿态有别,神情各异,沸沸腾腾,相互招呼渡海而行。
  象牙雕刻的文房用具在明清以后受竹刻的影响很深,往往以高浮雕技法雕刻。此十八罗汉臂搁,层次分明。凸面浅浮雕的僧人像,薄不足一毫米,却气韵十足,有很强的立体感,极似扬州、嘉定地区的扇骨磨制法。
  象牙雕十八罗汉渡海臂搁目前传世的只有两件,一件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由清代广东优秀牙匠黄兆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奉旨在清宫造办处中制作的。此件是地方官员所献,据《清宫档案·宫中进单》载:“乾隆十一年七月初二日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官务唐英进象牙十八罗汉臂搁一件。”
这件臂搁景物十分集中,刻工极为细腻圆润,刀法精绝,兽的姿态、人的神情,均刻画得生动逼真,精确工巧,是象牙雕刻工艺中的珍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14077.JPG[/img]
牙雕桃式杯,清乾隆,高5.5cm,口径7-6.5cm
  杯象牙质,口呈桃形,柄雕为桃的枝叶形态。远观此杯如小桃初熟,挂枝摇曳,玲珑优美。   此杯纹饰雕刻圆润细腻,无锋碴之感,风格精巧灵秀,为清中期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39.JPG[/img]
象牙雕九老图臂搁,长17.3cm,宽3.9cm,厚1.1cm
  臂搁长形,呈覆瓦式。正面雕寿星,含胸侧首,微笑慈祥,宽衣博带,着云头履,手捧画卷。背面雕《九老图》,山崖,清泉,树木交错,山路盘曲,9位老者或持杖过桥,或山间相迎,或高谈阔论,虽小如豆粒,却神情毕现。远处有云烟重峦,楼台隐现,收尺幅千里之功。
  此器正背面图案分别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成,技法不同,繁简迥异,而祈寿之意相同,清雅之韵合一,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中的代表作之一。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35.JPG[/img]
象牙雕童子牧羊,清中期,高4.9cm。清宫旧藏
  此件牙雕以多块象牙雕刻、衔接而成。在以糙地刀法皴刻的草地上,二牧童席地而坐,一吹横笛,另一个举臂打拍伴和,3只绵羊温顺地伏卧其旁,仿佛也在倾听笛声。三羊寓意“三阳开泰”,笛音表示祥和,这是清代中期器物上经常使用的吉祥纹饰题材。
  此件作品是清宫造办处的高手利用剩余的象牙碎料制成的,设计精妙,造型玲珑,意境典雅,人物的眼、发和绵羊的眼睛均为墨染,有点睛之妙,使作品平添了几分神韵。此件作品刻技精湛细腻,体现出清雍正时期牙刻艺术灵透、纤细的风格,是研究清代宫廷艺术的重要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806.JPG[/img]
牙雕草虫图竹节式花插,高9cm,长7.8cm,宽3.5cm
  花插竹节状,为连体的两部分,细者为插筒,粗者为两层盒。插筒根部又雕新枝附干,上伏一只蚂蚱。竹根形盒底部根须毕露,盖上凹面内有二只蜘蛛,似嬉斗状。
  用形式新颖、雕刻精巧的文玩装饰书房的风尚始于明而盛于清。此件花插以自然写实的手法制成,一反以繁枝茂叶为衬的传统,数根嫩枝,三只小虫,简洁而富有生气,别具情趣。花插造型独特优美,富于变化,清新雅致,雕刻非常精细,刀法娴熟。此花插为清宫造办处牙雕艺匠制造。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10.JPG[/img]
牙雕人物方笔筒,清中期,高11.7cm,筒径9cm。清宫旧藏
  笔筒方体,四角内凹作葵瓣式,并阴刻曲线修饰,颇为新巧。底部中央镂雕一圆形空洞,本应装配底座,今已缺失。筒身每面均于四方委角开光内以去地高浮雕法再饰一重变体夔纹随形开光,在双重开光中浮雕山水人物。内容皆文苑隐逸题材,分别是抚琴、弈棋、题壁、醉酒等,人物虽小但须眉俨然,神情毕肖,景物不过截取片断,却也精雕细镂,起到极好的衬托作用。
  此器工艺严谨,题材高雅,颇具清中期宫廷牙雕的风范。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05.JPG[/img]
牙雕梅竹草虫镇纸,清中期,长19.8cm,宽2.4cm
  镇纸长方扁体,圆雕二折枝竹竿骈列,其上点缀浮雕及镂雕的竹枝、竹叶,一侧还伸出梅花及花苞。二竿间留出空地,地上高浮雕二蜘蛛,染作红色,极为醒目。镇纸背面平整,刻竹节纹,并浅浮雕竹叶为饰。此镇纸风格简洁别致。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01.JPG[/img]
牙雕黑漆地描花笔筒,清中期,高13.7cm,最大径11.5cm。清宫旧藏
  筒身6瓣花式,每一面均微凹入,通体曲线优美。底部6顶角设6矮足。口、足边沿饰变体夔纹,筒身主体纹样则为开光内饰各式折枝花卉,如牡丹、玉兰、菊花、梅花等,图案黑地白章,效果鲜明强烈。
  此种工艺制作方法需首先于象牙表面去地浅浮雕纹饰,然后在空地上反复髹黑漆,直到漆面与纹饰高度平齐再加以打磨修整,并在局部如花蕊、叶脉等处配合阴刻填漆技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装饰效果。其整体观感已经突破象牙雕刻在色彩上的某些局限,这种工艺是清中期宫廷牙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03.JPG[/img]
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清中期,高12.7cm,筒径8.5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象牙雕,口唇过渡柔和,口沿阴刻回纹带,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几达数十,分成多组错落置于山水间,有推车者,有托盘者,有抱瓶者,有驱象者,大都兴高采烈,所盛装的皆为珊瑚、宝石、灵芝等殊方异宝。底为后配,底中央突出一圆形台,与筒身以螺口相连。外层又镂雕一字纹地方形开光圆筒,套于口沿与足沿之间,可以旋转,转到不同角度,开光内显现的纹饰亦不同,给静态装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是此笔筒最为精彩的一笔。
  笔筒壁上之图景实际即清代常见的番人进宝图之变体,其人物均着西洋服饰,表现出当时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清代统治者所秉持的天朝上国的倨傲心态,颇堪玩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88.JPG[/img]
象牙雕竹节式臂搁,清晚期,长24.5cm,宽6cm
  臂搁雕作纵剖竹节式,符合臂搁覆瓦式形制的要求,较厚重,下部稍宽,上部略窄,有自然弯曲的轮廓线。雕刻以浮雕及镂雕为主,于写实中见剪裁功夫,将竹节、竹鞭等刻画得惟妙惟肖。较长的根须集中于一侧,相互叠压,很有节奏感。一枝小竹蜿蜒依附于竹节上,其叶片的伸展、转侧及虫蚀痕迹都为器表增添了几许生趣。背面雕出分节横膈,并在凹陷空间内高浮雕蜻蜓、甲虫、蝴蝶。显然,其观赏意义已远远超过实用价值,属晚清同类工艺制品中的佼佼者。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805.JPG[/img]
象牙镂雕群仙祝寿图龙船,高58cm,长91.5cm,宽23.5cm
  船龙舟形,昂首翘尾。舟内设3层楼阁,上层置龙凤旗和盖伞,中层有宽阔的平台,下层为船舱。每层均雕梁画栋,玲珑剔透,纤巧精丽。舟中王母、众天女、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船夫、乐手等共42人。
  此祝寿龙舟是清宫内务府大臣在慈禧太后六旬生日时进献的贡品,为广州象牙作坊中的牙匠按如意馆绘制的图稿奉命雕制的。作者采用镂刻、浮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舟身鳞片密结,楼阁灵秀华丽,勾莲、宝相、瓜果等花纹虬结连绵,多彩多姿。龙舟整体雍容富丽,寓祝寿之意。此类作品属于只求效果而不惜工本的佳构,作为一件大型的陈设器,在晚清时期的牙雕工艺品中首屈一指。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59.JPG[/img]
牙雕海市蜃楼景屏,通高32cm,座长21cm,宽10.8cm,景屏径14.8cm,厚4cm
  景屏分座、托、屏三部分。座长方形,束腰,四足间花牙为镂空缠枝莲纹。座上设染牙栏杆,栏杆内湖石叠立,松、竹、梅、灵芝、仙草遍植其间,染以不同色彩,两只鹌鹑立于石上,相对而望。正中浮起朵云,似一缕烟柱腾起,朵云上托如意形小屏。小屏边框饰钉纹,内边镂雕卷草纹一周,屏景采用微雕技法,刻“海市蜃楼”仙境,以山峦为背景,山前三座楼阁,曲栏回旋,福、禄、寿三星分立三面,曲栏下海水澎湃,水中荡一仙舟,舟中小童撑篙,老者盘膝而坐,手持佛尘指点停泊处,岸上有两个捧琴、持蝠的小童迎候。屏两侧壁各2开光,开光为如意纹框,框内分别对称浮雕流云二蝠和流云三蝠纹。屏后壁浮雕卷草纹一周,中央浮雕硕果累累的桃枝与灵芝,两边各1只飞蝠。
  此件作品以镂空、浮雕、拨镂、拼镶等技巧把景物刻画得玲珑剔透,景致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在4cm厚的象牙上所刻层次达15层之多,楼阁曲栏雕得细如发丝,人物神态逼真如生,其工艺精妙无比,巧夺天工。屏与座之纹饰表达了“芝仙祝寿”、“长寿平安”、“福寿万年”等吉祥寓意。
  这件景屏为孤品,在清宫中备受历代皇帝青睐,从乾隆时期直到清代末期,一直得到妥善的保护,至今牙质仍洁白细腻,花枝景物完整如初,实为宫廷陈设品中的杰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69.JPG[/img]
牙雕鹌鹑盒,高5.6cm,长12cm,宽4.5cm
  盒圆雕成鹌鹑形,通体披羽。羽毛雕刻极富层次感,由头部的鳞片状至身后渐变成叶片状。双尾下垂,盒底雕刻脚爪,如匍匐状。盒口沿隐于胸腹羽毛间,毫无突兀之感,颇见巧思。头微偏侧,二目炯炯有神。颊部雕染绒毛,极为逼真。喙部刻划亦生动有力。通体染色,色彩写实,沉着多变,尤其羽干处的留白,一丝不苟。
  此盒将鹌鹑浑圆的体态略作夸张,既保证了盒的实用性,又不损其造型的真切感,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技巧,也代表了雍正、乾隆时期牙雕中的一种写实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098.JPG[/img]
象牙雕群仙祝寿塔,高102cm,长98cm,宽54cm
  象牙塔为前牌坊、金水桥和后楼阁、宝塔两部分衔接而成。牌坊雕龙立柱,楼台殿阁与曲池拱桥玲珑剔透,树木花草镶珠嵌宝,穿插掩映,阁后正中13层六方形宝塔一座,,塔冠饰蜜蜡葫芦式宝顶,每层檐脊下坠风铃,镂花围栏,每层花纹各异,以龙凤、福寿、宝相花等纹饰交替应用,美奂美伦,别具匠心。金水桥前后,楼阁与宝塔内外,群仙各持法器或行或立,鹤、鹿等祥兽间杂其间。塔后浮雕组合拼镶衔接成仙山一座,环楼阁、宝塔半周,山间阶梯蜿蜒曲折,直通山顶,又有亭榭点缀,奇石错落,松柏苍秀,藤萝虬结,翠竹、芭蕉、灵芝丛生。
  此象牙塔综合了镂刻、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工艺技法。楼阁、宝塔雕梁画栋,穷极工巧,窗棱及花纹细如篦丝,风铃微如粟粒,玲珑剔透。圆雕的人物姿态万千,神情各异,宛然如生。此象牙雕塔是由广东象牙作坊雕制,分片包装,运往宫廷造办处后再行衔接。这类作品皆为奉旨监造,并指定在帝、后寿辰之日呈献,宫禁之外难以得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82.JPG[/img]
象牙雕古木寒雀图臂搁,清,长28.5cm,宽6.4cm,厚2.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矮足,较厚重。器下部较宽,足稍高,而上部较窄,足略低,器形虽简,却极为讲究。正面以浅浮雕法、背面以高浮雕及镂雕法刻画纹饰。纹饰均集中于下部,与臂搁形制相符合。正面纹饰表现块石枯树之隙,右上一猎隼敛翼盘旋,正欲扑击,左下二小雀仓皇闪躲,匿身树丛,画面截取生死瞬间之意境,引人入胜。雕琢运刀转折凌厉,线条刚直,于起伏毫末间突显萧瑟肃杀的气氛。纹饰之外大片留白,展现牙质自身的美感。画面之下浮雕“S”形竹节纹一道,丰富了器表的装饰变化,与背面的下边框遥相呼应。臂搁背面以“之”字形构图组织纹饰,高浮雕、镂雕、浅浮雕多达数重,近景一渔舟于丛树崖岸间将出未出,渔家老翁携童子嬉戏舟头。岸边猿猴三两,纵跃林梢。远处层峦飞瀑,庙宇轩敞,二老者立于山巅,似正陶醉于天高云淡、疏钟猿鸣的幽杳意境。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97.JPG[/img]
象牙刻字墨床,清,高2.7cm,长8.5cm,宽3.1cm。清宫旧藏
  墨床呈条案式,束腰,牙边曲线玲珑,膨腿外翻马蹄足,连枨只余一条。器虽小却极为工整规矩。床面阴刻“宝其万年”填蓝色大篆四字,线条断续,刻意模仿金石器历经岁月磨蚀之韵味,又阴刻填红“古鼎铭四字”,并有填绿色“师古”小印。此器设计巧妙,工艺到位,是象牙雕文玩器具中引人注目之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64.JPG[/img]
玳瑁嵌牙黄杨屉四合如意盒,清,高2.3cm,盒总体长13.2cm,宽10.8cm。清宫旧藏
  盒以玳瑁雕作扁体四如意云头相联状。顶板与底板之间一周用黄杨木雕成4个随形小屉,可储小饰件,每屉侧面设插榫,使屉盒可自由推出推入。顶面及底面除施以阳文装饰外,又以象牙镶嵌“太极阴阳鱼”图案,寓意深厚。此器以多种材质组合而成,造型奇巧,制作精致,是非常稀见的文玩制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78.JPG[/img]
染牙刻山水人物图小盒,清,通高2.9cm,直径6.1cm。清宫旧藏
  盒扁体,圆形,盖身子母口相合,凸唇。通体经染色,色泽微黄,部分施以阴刻,为使纹饰醒目,在局部剔去表层,露出象牙本色为地,装饰效果极佳。立墙题材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盖面则饰山水人物,表现楼阁之上二仕女凭窗目送征人驰马远去,情态婉约,景物旖旎。其整体意匠颇类竹刻中的留青工艺,这是此器最具特色之处。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76.JPG[/img]
染牙雕瓜蝶洗,清,高1.2cm,长17cm,宽11cm
  洗雕作半爿瓜式,平底。镂雕瓜蒂并染色,瓜蒂缠连藤蔓、花朵、叶片、瓜实等,并延伸至洗内,洗内又以高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甲虫与蝴蝶,栩栩如生。此洗设计新奇,物象生趣盎然,染色恰到好处,实用之外又极富赏玩之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16.JPG[/img]
牙雕松树形镇纸,清,长13cm,宽5.8cm。清宫旧藏
  镇纸扁体,略呈覆瓦式,雕作松干状。以浅浮雕及镂雕技法表现松干表皮鳞片错落,极具韵律美感,枝桠虬结,松针如云,裂罅于正背面较浅,于侧面通透,布置巧妙。背面上部有圆形小池,反置可为水丞。尤为精巧的是正面下部松针处有一机括,拉动机括则可掀起一椭圆盖,盖下椭圆池内浅浮雕云螭纹,亦可为水丞,盖背面雕成砚式,且隐隐有墨痕浮现。
  此松树镇纸一物而多用,雕刻、磨工俱佳,设计出人意表,是极为罕见的文房器具。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22.JPG[/img]
牙雕云龙纹纸刀,长30.2cm。清宫旧藏
  纸刀长条形,扁体,上部为刀柄,略厚,一面以去地浮雕法雕饰龙戏珠纹,围绕着似太阳般的中央圆台,另一面阴刻“卍字不断头”纹饰。器下部光素,为裁刀,锋刃极薄,顶端圆滑。刀柄与刀锋的过渡部分以镂雕及阴刻法饰花叶纹,正背面相同,其题材风格类似欧洲巴洛克、罗可可时期盛行的良苕叶纹,表明此器或出于受西洋工艺风格影响的广东匠人之手。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45.JPG[/img]
黄振效牙雕渔家乐图笔筒,高12cm,口径9.7cm
  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渔乐图。画面中山上杂树成荫,山下溪流湍急,人物或停舟小憩,或聚坐树下,表现出渔家闲乐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笠伴自眠。
  漫言泛宅曾无空,一曲渔歌傲葛天。
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长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          
  以高浮雕技法刻制各种作品在清代中期十分盛行。此笔筒造型坚实稳健,构图严谨洗练。画面分两部分,既有层次感,全景又和谐统一。这种带有苏州、嘉定竹刻风格的高浮雕深达6至7层,所刻景物细腻灵透,工细入微。人物的发、须、眼以墨点染,保留着浓厚的雍正时期的牙雕风格特点。松叶如轮,松针纤细鲜明,融合了竹雕、角雕的技巧。这种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图体现了黄振效雕刻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表现了清代雕刻工艺顶峰时期牙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御题诗可见,这件精致的渔乐图笔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欢心。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50.JPG[/img]
牙雕海水云龙火镰套,长8cm,宽7.2cm,厚4.1cm
  火镰套盒荷包状,由盖、盒两部分组成。盖、盒口边缘呈覆钟式,刻双线垂如意及蟠夔纹。全器采用浮雕技法,两面共凸刻大小行龙20条,其中大龙13条,小龙7条,火珠7颗。器物满布苍龙纹饰,只在龙足边露出飞溅的浪花纹。盒两侧分刻楷书“乾隆壬戌”(1742年)、“振效恭制”款。盖顶与盒底各有一长方形小孔,由一条苏绣明黄缎带穿连,带上饰有雕成莲叶形的珊瑚连珠坠。缎带连接盒内软囊,囊上用细米珍珠穿成“寿”字,共用珠164粒。软囊内盛有镂空錾夔龙纹金火镰一把,玛瑙火石数块,火引一小叠。火镰工精纹美,小巧玲珑。
  这种雕刻精细的火镰套盒在紫禁城内也不多见。此件云龙纹火镰盒是皇帝的御用之物,由清宫造办处制作,是留有制作者黄振效名款的一件珍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67.JPG[/img]
象牙镂雕多层套球,高15.5cm,球径5.2cm
  牙球分为7层,均可转动。每层镂雕14个圆孔。最外一层浮雕花树人物及亭台楼阁,内层均为星形及圆点状镂空装饰。底座硬木制,造型、颜色均与牙球十分和谐。
  牙雕套球又称“同心球”,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据《格古要论》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3层套球,时称“鬼工球”。广州牙雕艺人在牙球制作上多有创获,套球可达数十层。乾隆时套球已达十多层,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此球为广州民间作坊制品,从此球我们也可看到宫廷好尚对民间工艺的影响。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62.JPG[/img]
玳瑁描金竹鹤葵花式盘,清,高2cm,口径20.4cm。清宫旧藏
  盘圆形,花口,曲线柔美,器壁轻薄透明。盘内用金漆点缀黑、红二色,绘溪岸边,数茎幽篁下,两只仙鹤悠然觅食。用漆如驾驭水墨,随物象流转,准确到位,某些局部甚至尤有过之,如鹤身、竹竿漆层较厚,并用细笔勾描,富有立体效果。金漆与玳瑁颜色和谐,加之材质本身的黑色纹理,似晕色般,增添了些许朦胧的美感。
  此器工艺相当复杂,须经高温、模压等工序成型,堪称玳瑁制文具中的出色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020.JPG[/img]
牙雕松荫策杖笔筒,清,高15.8cm,口最大径7.8cm,底最大径8.6cm
笔筒随牙形,体近椭圆,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较大,将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纹饰以浅浮雕为主,表现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随一小童比手划脚,似在讲说。刀法虽简,却极富立体感。二人立于山间隙地,一侧山石丛树,限于下部区域内,另一侧巉岩峻峭,松干夭矫,直入云端。以阴刻法刻画远山苔点和云气缭绕,层次清晰。雕刻多在一侧,笔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备题记。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0/14999.JPG[/img]
象牙座玳瑁遮灯,清,遮灯通高33.1cm,册页长8.4cm,宽6.9cm。清宫旧藏
  遮灯玳瑁制,由方体长杆及其上部可插接拆卸的圆片组成,下配象牙雕花四足基座。遮灯另附一象牙册页,册页内页为象牙制,长方形,其薄如纸,一侧相互粘连,可以自由翻动,外套以玳瑁制折叠函套,并以铁鋄金挂钩扣合。函套内壁粘贴一层明黄色锦为饰,另配一支玳瑁管铅笔。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71.JPG[/img]
尤侃款犀角雕葡萄禽鸟纹杯,明末,高5.7cm,口径13.5×6.8cm
  杯以非洲犀牛角的后角制成,角质坚实细腻,色泽如蜜,呈浅棕黄色半透明状。利用犀角天沟自然凸凹的部位镂刻两株缠枝葡萄藤做柄,枝曲叶展,果实圆大。杯柄的左右两侧,雕雌、雄两鸡带着数只雏鸡,雏鸡或觅食,或躲于雌鸡翅下,或跳在雌鸡背上玩耍。杯内壁利用犀角天然的地岗部位,刻出一块垂岩,葡萄藤盘曲缠绕悬挂在岩壁下,叶、果点缀其间。在平底的边缘处刻有阳文“尤侃”篆文小方印,印款字小,几不可辨。此杯纹饰美,雕刻技法精湛,展现出一幅寓意深刻的锦鸡教子图,使人观之韵味无穷,持之爱不释手,是尤侃雕刻的犀角器中的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59.JPG[/img]
犀角雕莲蓬纹荷叶形杯,明末,高8.5cm,口径17.2×10.2cm
  杯荷叶形,系根据犀角的自然形状及其色泽的变化雕制而成。荷叶上兜,侈口成盆状,三根叶茎交叉缠结于杯底成为杯足。茎刺凸出,一茎连接叶杯,一茎端连着残留有三枚花瓣的莲蓬,另有一茎连着上卷如盒的小荷叶。此杯纹饰枝壮叶挺,并衬有一束小海棠花,透露着浓浓的秋意。
  此角杯造型浑厚端雅,除采用镂刻、浮雕技法外,还使用了热烫衔接的技巧,使杯体之外的荷叶枝茎曲折宛转,自然灵秀。雕刻技法上简练中显现出典雅清丽之韵,浑朴中又见精妙之工,为明末江苏一带的高手所制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76.JPG[/img]
尤侃款犀角雕山水人物杯,明末,高9.2cm,口径17.8×10.3cm
  杯为亚洲犀角制,利用犀角的天然形状镂刻山崖为柄,并采用通景式布局刻画出一幅呈现太平景象的山水人物图。图中山上古松倒悬,松叶细密,桐、柏、枫树依岩耸立,遒劲的松枝延伸到杯的口沿内。山下奇石错落,溪水潺湲,一叶小舟停桨荡漾在溪流之上,舟中渔夫抓住鱼篓正在兜鱼。杯内壁地岗突起,以流水皴法浮雕成起凸的岩壁,妙趣天成。在杯内壁岩石右侧刻有阳文“直生”、“尤侃”一圆一方两小印。此杯刀法精湛娴熟,色泽莹润,纹饰生动,为明代末期犀角雕刻中的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46.JPG[/img]
尤侃款犀角雕芙蓉鸳鸯杯,明末,高8.3cm,口径12-8cm。
  杯侈口,束足,平底。杯柄雕刻成山石花枝形,花枝上扬,延入杯口。杯壁一侧雕山石,另一侧雕一对鸳鸯相伴栖于水畔花茎之下。杯底阴刻“直生”“尤侃”篆体方、圆印各一个。
  尤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雕刻家,他创作的犀角制品为世人所珍宝。此杯造型小巧雅致,色泽莹润,刀法细腻流畅,鸳鸯与繁茂的花枝生意盎然,把握在手,百观不厌。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85.JPG[/img]
犀角雕松柏山水杯,明末,高9.9cm,口径11×8.9cm
  此杯用非洲犀牛的后小角制成,口微敞,底足微敛。通景式构图,杯柄镂刻成松干形,松枝直探入杯口之内。杯外壁溪流蜿蜒,直入杯底。溪流两岸,柏树、桐树、枫树相间立于山岩之间,雄健苍劲。杯体虽然不大,但杯壁厚重,角质细润密实,雕工精湛,为文人收藏的佳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91.JPG[/img]
犀角镂雕秋葵叶纹玉兰花形杯,明末,高7.8cm,口径13.5×8.5cm
  杯色棕黄偏红,用亚洲犀牛角制成。以盛开的玉兰花为造型,将敞阔的杯口雕做五瓣开放的玉兰花形。杯侧镂雕一杈点缀着两朵花蕾的枝干成柄。又将连着花蕾和硕叶的枝茎镂雕成圈,盘结在杯底做足。杯身浮雕的叶及花蕾,前后交错,形态各异。
  明代初期,由于文玩清供的兴起,带动了一些文人参与金石、竹木、犀角以及象牙等的雕刻工艺。犀角历来被视为宝物,根据犀角的天然特征雕刻各种纹饰逐渐成为时尚。此杯为花卉型杯之一,造型小巧,刻工精细,角质莹润,是犀角陈设品的杰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93.JPG[/img]
犀角雕松树纹杯,明末,高6.1cm,口径10.1×7.5cm
  杯为亚洲犀牛角制,椭圆形,口外撇,造型如同一座倒置的山崖。采用镂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通景式构图,以松树桩为杯体,利用犀角天然的天沟地岗,于杯侧镂刻松干为柄,松鳞斑驳。又在杯壁地岗部位浮雕松枝一杈,苍古朴拙,松叶如轮。此杯造型古朴,刻工于浑朴中见精巧,刀法细腻流畅,纹饰自然生动,是犀角制品中之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0/19591.JPG[/img]
犀角雕槎形杯,明末,高8cm,最长处长16.8cm,最宽处8.2cm
  此器以亚洲犀角雕成。槎形,槎首蒸栗色,槎尾部呈棕黄色。作者采用圆雕、浮雕等技法,将犀角斜切,内部掏空。槎杯造型为瘿节累累的枯树形舟,舟首枝杈穿孔,流在枯木舟的尾端。一长髯老者背倚枯枝端坐于槎中,身着长衫,头戴素巾,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捻胡须,面带微笑,向左观望,神态极为祥和。人物左侧的枯枝上挂一拂尘,雕刻细微,似随风摆动。槎下水波翻涌成漩,似在激流中航行,水浪纹层次分明,细入末毫,雕工精细。此题材出自张骞乘槎寻河源的典故。槎杯造型别致,用刀流利,打磨精细,雕功简洁流畅,通过作者细腻的刻画,将老人虽是险水行舟,但胸有成竹,犹如闲庭信步的神态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是犀角雕刻中的珍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8.JPG[/img]
犀角雕螭竹灵芝纹杯,明,高7.9cm,口径16.1-9.7cm,足径5.8-4.9cm
  杯敞口,敛腹,杯外壁雕灵芝纹,内壁有图案化的同心凸棱及涡状纹,外壁亦有相应的阴文装饰。杯外壁一侧浮雕竹子一竿,斜斜向上,一花尾螭龙以尾缠绕竹竿,身环于流部之下。螭纹以高浮雕及局部镂雕表现,颈鬣纯以平行阴线刻画,技法灵活多样,纹饰层次分明。杯鋬以灵芝及竹枝构成,灵芝菌盖多枚相连,伸至杯口及底部,并于底部形成环状镂空底足。
  此杯装饰简练,但布置得宜,繁简得当。其刀法粗犷,在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手段,特别是足部处理尤为精妙。杯体色泽沉暗,古朴雅致。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1.JPG[/img]
犀角雕秋葵纹杯,明,高6.3cm,口径12.4cm-8.3cm,足径4cm-4.8cm
  杯体圆巧轻薄,口沿雕作花瓣相叠状,弧线连绵,花瓣侧边微翘,至内壁渐变成阴刻曲线,汇聚于内底,形成花心,线条柔美可爱。外壁也雕成花瓣相互叠压式,并浮雕秋葵叶、花蕾和枝条等。秋葵叶片锯齿状的边缘,恰好与圆柔的花瓣相互映衬。杯身一端刻画一枚硕大的叶片,此杯纹饰浮雕较高,层次分明。底为枝条环绕而成的圈足,既将花叶联系起来,又照顾到杯体的稳定性,设计得相当精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49.JPG[/img]
犀角雕芙蓉秋虫杯,明,高9.2cm,口径16-8.8cm
  杯圆雕作芙蓉叶形,镂刻枝茎花蕾为其柄、足,外壁衬以野菊,一只蝈蝈伏于叶片上。
  杯以亚洲犀牛角制成。细观此杯,刀法娴熟流畅,于浑厚中见精雅。花枝茎叶穿插掩映,似有清风微拂,颇为生动,持杯啜饮,赏心悦目。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0/19581.JPG[/img]
犀角雕岁寒三友纹杯,明,高10cm,口径13.8×9.3cm
  杯以非洲犀角雕成,淡褐色,敞口。器身以一朵玉兰花为主体,花心微微凸起,口沿内壁浮雕成5片花瓣形,并以其中一片花瓣为流,线条优美流畅。镂雕一密布鳞皴瘿节、曲折健硕的松干与一竹干交叉为鋬把,并延伸至杯口内,口沿内饰以浮雕梅花一朵及花蕾,十分别致。外壁以浮雕及镂雕技法雕松、竹、梅图案,足部以梅树树干圈成圈足。松、竹、梅都于万木凋落之时仍自挺拔,喻人之品格清高,又有吉祥之意,被称为“岁寒三友”。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工艺品屡见不鲜,为文人雅士所钟爱。此器雕刻技法娴熟,造型优美简洁,刀工流利。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0/19585.JPG[/img]
犀角镂雕葵竹螭纹杯,清初,高7.2cm,口径12.4×9.4cm
  此器以亚洲犀角刻制。棕红色,敞口,杯身为秋葵花形。内壁为5片花瓣形,以其中一片花瓣为流,极为雅致。杯鋬以镂雕的葵枝和竹干相互交叠而成,刀法流利。一秋葵花蕾伸展入杯之口沿内,造型别致。杯外壁浮雕、镂雕竹、秋葵叶及葵花花蕾数朵。竹干修长挺拔,竹节清晰可见,秋葵枝叶翻转自如,葵叶之上阴刻双线叶脉,寥寥数笔,细致生动。于葵、竹间另雕有一螭,小螭昂首挺胸,怒目圆睁,一足腾起,一足踏于葵枝之上,发丝随风舞动,鲜活灵动。杯底部则以杯鋬下端的葵枝弯曲盘转成圈足。此器造型古雅,色泽莹润,浑朴中见精细,典雅中见豪放,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38.JPG[/img]
犀角雕花鸟杯,清初,高9cm,口径15.6—10.4cm
  杯敞口,敛足,杯体棕红色。杯形似半开状的芙蓉花,花萼和茎叶盘结为底足,枝杆为杯柄,另有两朵寿菊依杯之外壁而生。杯内壁一杈带蕾花枝伸入杯底,两只小燕于枝上枝下跳跃嬉戏。
  此角杯造型端庄,色泽莹润,刻工精湛细腻,文人风气浓重,应为清初江苏一带高手所制。此杯把玩在手,颇耐观赏,特别是当酒水漾于杯内时,杯底的花鸟栩栩如生,赏心悦目。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53.JPG[/img]
犀角雕水兽纹杯,清初,高9.5cm,口径16.2-10.8cm
  杯随角形,粗短敦厚,上宽下窄。外壁通体深雕各种水族异兽,有龟、螭、龙、夔、麒麟、牛、蟾、螺贝等,或张扬翼翅,或腾云驾雾,或兴波作浪,围绕半空中的仙阁,在云水中畅游。雕一苍龙为杯柄,双臂紧攀杯口,龙首窥探杯内,似馋涎于琼浆玉液。
  杯以亚洲犀角制,经染色使原角色泽如蒸栗一般。其刻纹繁密,刀法精湛,气势雄浑。杯壁上姿态各异的水兽尤显生动活泼,构思奇巧。此杯应是清初江苏一带高手所制。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67.JPG[/img]
犀角雕松阴高士杯,明末清初,高9.1cm,口径15.4×10.2cm
  杯呈深棕色,敞口,束底。此杯利用亚洲犀角宽厚的形状锯掉角尖,将之倒置,如同一座倒立的峰岩。杯以隐居的文士为题材,将高山沟壑、松树流泉以刀代笔刻画在犀角的外壁上。此杯结合犀角本身具有的自然的天沟地岗,巧妙地镂出一株古松作为杯柄,其松枝上延至杯口之内,又用地岗凸起的部位浮雕松树之枝叶,松叶平展如轮。古松下,一位身着广袖长衫、头挽发髻、须髯垂胸的老人盘膝席地而坐。老人身前溪水潺湲,溪边一丛秋菊依岩而生,叶阔花硕。此杯造型端庄浑朴,纹饰简洁,通景式的布局使景物如画,韵致浓厚。又在杯内壁采用流水皴法,将山壁的沟壑刻画到杯底,同时将溪流延入杯底,使潺潺的流水伸延到沟壑之中。此杯画面的景物前后呼应,雕刻技法精湛,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隐居高士的闲情逸志,是明末清初时期犀角雕刻中的精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80.JPG[/img]
犀角雕水鱼兰花纹荷叶形杯,清初,高6.1cm,口径10×9.6cm
  杯呈深棕色,为亚洲犀牛角制成。以荷花、兰草装饰为题材,将一只小犀角刻成上兜的荷叶形,杯内底里圆阔,浮雕水波纹,浪花沿着杯底向上涌溅。杯外壁纹饰繁复,叶脉隐起,鲤鱼畅游,跃出水面,长夹大虾在水面上蹦跳,一株阔叶禾草和一丛兰花似乎因水的波动而弯垂晃动,一只大螃蟹急匆匆地爬向杯口。此杯构思巧妙,设计独到,纹饰情趣盎然,雕刻精致细腻,为清宫中犀角雕刻的小巧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95.JPG[/img]
犀角雕松树松鼠纹杯,明末清初,高10.2cm,口径13.7×10.4cm
  此杯用亚洲犀牛角制成,色呈棕红。镂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通景式构图,以松树桩为杯体,利用犀角天然的天沟地岗,于杯侧镂雕一杈松枝为柄,另一杈松枝倒悬在流口下方,两只小松鼠攀伏在流口之内,相互追逐嬉戏。此杯虽然厚重,但造型端庄浑朴,刻工十分精致,所刻松树麟皮如卵,松叶如轮,细密如伞。有静中取动、拙中见巧之韵味,为明末清初的犀角雕刻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0/19596.JPG[/img]
犀角镂雕山水人物杯,清初,高10.8cm,口径16.1×9.4cm
  杯以亚洲犀角雕刻而成,应为清雍正时期所制。深褐色,杯口为连弧状的椭圆形,敞口,流部较宽大,小底。口沿内浮雕一大螭,螭首刻划得极为精细,毛发细若游丝,目光锐利,口微张,齿坚爪利,勇猛之极。流内沿雕一小螭,缩颈仰首,似欲跃出杯外。杯把为镂雕的松树干及山石。器身雕刻连贯的山景,松树、桐树、柏树和枫树交杂成林,古木参天。山间瀑布顺流而下,形成小溪,微风细浪,流水潺潺。山间石阶依稀可见,上端云雾弥漫,似通往人间仙境,颇见逸趣。器身刻划了三个人物,一小童先将两个包袱背过河并置于河边,之后手持树枝小心翼翼地牵引一行至河中的老者过河,对面一男子正挽起裤腿准备过河。此杯制作精细,工艺精良,其纹饰充满了自然的情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2.JPG[/img]
犀角雕梅枝仿古纹四足匜式杯,清乾隆,高7.3cm,口径14.8-8.8cm,足距4-3cm
  杯仿古匜形,流部呈短方槽式,稍高,弧线起伏有致,下承以四足。内口沿饰一周阴刻回纹带,外口沿一周卷唇,其下为阳文勾勒的几何形纹样。器外壁主体纹饰为6道凸弦纹,颇具青铜工艺之韵。配镂雕梅树式双股鋬,枝干旁逸斜出,结构颇为繁复,梅花、花蕾、瘤节等俱全,写实效果极鲜明,与器身所饰仿古几何纹饰相映衬。
  在清中期大量的仿古犀角雕刻中,此杯属独具特色的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3.JPG[/img]
犀角雕双螭耳兽面纹杯,清乾隆,高8.6cm,口径17.3cm-10.1cm,足径5.7cm-4cm
  杯斗型,口部近椭圆,口沿较宽,外撇角度较大,敛腹,小圈足。内壁有明显的折痕分界。外壁以弦纹为界,划分装饰区间。近口部饰凸起的如意云纹一周,与圆点纹相间排列。凸起的阳纹均剔去线条边缘,有近似斜坡状的效果,使其更具立体感。主体纹饰为回纹地上饰两组兽面纹,刻画细致。足部有弦纹一道,与足缘的卷边相呼应。杯鋬以镂雕双螭组成,大螭后足踞杯身,前足攀口沿,头伸入杯口;小螭附于大螭身上,前足抓其腋,后足踏其股,转侧回首,姿态多变,曲线玲珑,与图案化的杯身装饰适成对照。杯口内浅浮雕波状卷叶纹一周,风格独特,似乎是受西方装饰图案的影响,这在仿古犀角雕刻器物上极为罕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44.JPG[/img]
犀角雕双螭柄仿古兽面纹杯,清乾隆,高7.1cm,口径13.6-8.5cm
  杯敞口,呈八方形,足微撇。器身棕红色,口沿及底足部位阴刻回纹。外壁以阳纹刻庄重古朴的夔纹兽面图案,并镂雕双螭为柄,螭攀附于口沿,向杯内窥视,神态狡黠活泼。
  犀角原质地与色泽即浑朴大气,用以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愈显得古色古香。清乾隆时,器皿仿古成为一时风尚。此八方犀角杯造型端庄典雅,纹饰虽简而刻工精细,是乾隆朝典型的仿古风格之器皿。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32.JPG[/img]
犀角镂雕双螭耳兽面纹杯,清乾隆,高6.3cm,口径14.1cm-8.5cm,足径3.9cm-3.4cm
  此杯敞口,敛腹,高圈足,足沿外撇,底微内凹。杯口近椭圆形,一端略翘起,为流;另一端弧度较小,为尾部,线条变化精微。外壁口沿处浅浮雕变体覆莲瓣纹一周,叶缘及叶脉双钩而成。杯身纹饰以变体兽面纹为主,共两组,分别饰于体两侧,其边线均为凸起的阳纹,极为细腻。杯身以浅阳线回纹为地子,构成地子、兽面和轮廓的三层花纹。每组兽面的中线处又饰一条垂直的几何纹带,这是从青铜工艺中扉棱的装饰演化而来。杯鋬由镂雕双螭组成,一大一小,大者探首衔杯沿,小者攀爬于杯身,雕刻得圆润生动,与浅淡的图案化主体纹饰构成鲜明的对比。此杯纹饰在模仿商周青铜器装饰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古人,而是充分考虑到犀角材质的特点及当时宫廷的审美趣味,是清代仿古犀角雕刻中比较典型的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30.JPG[/img]
犀角镂雕螭纹荷叶式杯,清中期,高8.9cm,口径16.4cm-11.2cm,足径4.4cm-4cm
  杯如斗式,似一枚荷叶收拢,叶缘向内外侧交错翻卷,自然美观。外壁阴刻双钩叶脉为地纹,下部浮雕翻滚的浪花。水纹以细密的平行阳线组成鳞片状的半圆,相互叠压,这种图案化的处理颇有装饰意味。上部高浮雕三条螭龙,辗转扭曲,动感十足。杯鋬以二螭构成,一斜身向上,双爪攀杯缘,头伸入杯口内,另一螭以尾悬其足上,向下探身回首,神态自若。双螭的设计既符合杯鋬的结构要求,又不显得突兀,无疑是器物的点睛之笔。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63.JPG[/img]
犀角雕山水人物杯,清中期,高13.9cm,口径15.8×10.2cm
  杯为亚洲犀角制,棕色。根据犀角的天然形状磨口切底,制成撇口缩足的觚形杯。采用镂刻与高浮雕技法,杯身一侧镂雕双树为柄,以西园雅集中的文聚图为题材,画面中山上林木葱茏,奇松、古柏、枫桐满植其间,或斜插或倒悬,或直耸或相拥,穿插掩映。山间溪流蜿蜒,小桥凌空平驾,景色清幽。16个人物分为8组,或坐卧饮酒,或站立相迎,或聚合谈论,或吟诗作画,奋笔疾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西园雅集”指北宋时期苏轼、黄庭坚等16位文人的一次聚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明清画家和雕刻家喜爱并经常采用的题材。这件雅集图犀角杯将16人不同的神情姿态表现得音貌毕现,是犀角雕刻的精品之一。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69.JPG[/img]
犀角镂雕梅枝柄仿古兽面纹杯,清中期,高10.3cm,口径16.8×11.6cm
杯为亚洲犀角制,角质染成棕红色,光泽柔和,角上细纹清晰可辨。杯口外撇呈椭圆形,小足,足底深凹成高圈足。杯柄镂雕成盘曲的梅花树枝干。杯外壁有二道竖脊,三道横脊,纹饰分三层。中层浅浮雕兽面纹,上下两层以浅浮雕夔龙纹衬之。在杯沿流口下方阴刻草书“罗浮山下西湖上,独占江南第一乡”诗句及“升甫”款识。此杯将仿古造型与花枝纹样相结合,利用犀角的自然形状略作加工,妙趣天成。杯柄镂雕的梅花枝干遒劲古拙,花、叶舒展。此杯刀法精细,纹饰精美,体现出高超的雕刻水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89.JPG[/img]
犀角雕双螭柄仿古螭虎纹杯,清中期,高8.3cm,口径9.4×6.9cm
  角形略圆,色如浅栗,呈盂杯形。杯口沿微敞,一侧翻卷成流,腹部圆鼓,足部收敛,底内凹成高圈足,圆中见方。杯柄由镂刻的大小双螭构成,大螭上攀,小螭下行。上攀者双爪把住杯的口沿,头向杯内窥视,下行者后爪和尾仍勾住杯口,昂首耸肩,前爪趴在大螭的腰和尾上,双螭气势雄健,生动活泼。杯身犹如圆形的罐盂,并在略鼓的腹部以弦纹开光,浅浮雕夔龙纹三组。
  此杯用非洲犀牛的后角制成,将角翻转倒置,截去顶尖部制成内凹的圈足,再利用犀角后端中空的特点剔清内壁,即成阔口敛足的盂形酒杯。
  此杯造型秀巧,纹饰细腻,刀法简洁流畅,盈手可握,是清中期犀角仿古作品中的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9.JPG[/img]
犀角雕仿古螭纹爵式杯,清中期,高9.8cm,口径8.6-6.8cm
  杯取商周时流行的礼器爵的某些特点,圆体,鼓腹,圜底,三足式。俯视其口部呈椭圆形,一侧稍窄,为流。侧视流部略高,弧线突出,两边内卷,构成宽平的流槽。器身短小,外壁饰一周装饰纹带,以阳线勾画回纹为地,其间浮雕二夔龙,并于流下处合拢成一兽面纹,基本构图取自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装饰,整体均以去地浮雕法表现,十分巧妙。口两侧有二短柱,各盘绕一镂雕螭纹,一朝向流,一朝向尾,一环于柱外,一环于内,隔杯口相呼应,颇具匠心。杯底部光素,三尖状足外撇,足上饰蕉叶纹区域,内填简化的几何纹样。杯配环状菱花形木座,下连三兽足。
  此杯足部的处理需将角尖一分为三,并通过加热或浸泡入烧碱溶液等特殊手段才能使其慢慢成型,此法使器物突破犀角外形的局限,从而成为此杯最具特点之处。此器吸取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因素,又适应犀角雕刻工艺而加以简化和改变,装饰手法则富有时代特色,具清中期仿古犀角雕刻的典型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5.JPG[/img]
犀角雕松枝龙虎纹杯,清中期,高11.9cm,口径14.4cm-10.5cm,足径5.8cm-4cm
  此杯通体深红色,似经染色处理。敞口,小底,基本保留犀角天然形状,仅截去角尖,稍加剪裁,器型稳重大方。外壁以高浮雕及镂雕技法进行装饰。一面浮雕汹涌的波涛,云水冲天而起,一龙凸睛阔口,须发戟张,肩带火焰,探身将出;另一面浮雕崖岸边上一虎弓身露齿,尾举如鞭,肌肉紧绷,作势欲扑,二兽相持,张力十足。其一踞上角,其一占下边,构图十分讲究。题材虽非写实,处理却颇为生动。杯鋬以镂雕的山岩松树组成,松枝一直伸入杯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83.JPG[/img]
犀角雕螭柄花形杯,清中期,高6.1cm,口径13.5×9.4cm
  杯色呈棕黄,敞口,束足。杯口雕作一朵重瓣开放的花形,口沿外撇,并浅刻回纹一周为饰。杯壁有凸有凹成脊,圈足底内凹,为小高足杯状。杯柄镂雕成一条上攀的螭龙,螭首平贴于杯的口沿,似为杯中美酒所吸引。杯壁光素,仅有一兽面浮雕于杯的流口下方。
  螭龙纹也称螭虎纹,是春秋战国时期雕刻工艺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异兽纹。在装饰图案中,其形象为:头似猫,四足类似壁虎,常被雕刻成凸胸、曲颈、方嘴、阔唇,圆眼独角、四肢弯曲的形状,一般两足侧卧于地,另一侧两足腾起,粗尾,尾分叉并卷向两侧。此杯即以螭虎装饰为题材,用亚洲犀牛角制成,角质细润光泽,造型虽为仿古形式但又有所创新,纹饰细腻,线条简洁流畅,视之小巧典雅。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2.JPG[/img]
犀角雕梅枝仿古纹四足匜式杯,清乾隆,高7.3cm,口径14.8-8.8cm,足距4-3cm
  杯仿古匜形,流部呈短方槽式,稍高,弧线起伏有致,下承以四足。内口沿饰一周阴刻回纹带,外口沿一周卷唇,其下为阳文勾勒的几何形纹样。器外壁主体纹饰为6道凸弦纹,颇具青铜工艺之韵。配镂雕梅树式双股鋬,枝干旁逸斜出,结构颇为繁复,梅花、花蕾、瘤节等俱全,写实效果极鲜明,与器身所饰仿古几何纹饰相映衬。
  在清中期大量的仿古犀角雕刻中,此杯属独具特色的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3.JPG[/img]
犀角雕双螭耳兽面纹杯,清乾隆,高8.6cm,口径17.3cm-10.1cm,足径5.7cm-4cm
  杯斗型,口部近椭圆,口沿较宽,外撇角度较大,敛腹,小圈足。内壁有明显的折痕分界。外壁以弦纹为界,划分装饰区间。近口部饰凸起的如意云纹一周,与圆点纹相间排列。凸起的阳纹均剔去线条边缘,有近似斜坡状的效果,使其更具立体感。主体纹饰为回纹地上饰两组兽面纹,刻画细致。足部有弦纹一道,与足缘的卷边相呼应。杯鋬以镂雕双螭组成,大螭后足踞杯身,前足攀口沿,头伸入杯口;小螭附于大螭身上,前足抓其腋,后足踏其股,转侧回首,姿态多变,曲线玲珑,与图案化的杯身装饰适成对照。杯口内浅浮雕波状卷叶纹一周,风格独特,似乎是受西方装饰图案的影响,这在仿古犀角雕刻器物上极为罕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44.JPG[/img]
犀角雕双螭柄仿古兽面纹杯,清乾隆,高7.1cm,口径13.6-8.5cm
  杯敞口,呈八方形,足微撇。器身棕红色,口沿及底足部位阴刻回纹。外壁以阳纹刻庄重古朴的夔纹兽面图案,并镂雕双螭为柄,螭攀附于口沿,向杯内窥视,神态狡黠活泼。
  犀角原质地与色泽即浑朴大气,用以仿古铜器的造型和花纹愈显得古色古香。清乾隆时,器皿仿古成为一时风尚。此八方犀角杯造型端庄典雅,纹饰虽简而刻工精细,是乾隆朝典型的仿古风格之器皿。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32.JPG[/img]
犀角镂雕双螭耳兽面纹杯,清乾隆,高6.3cm,口径14.1cm-8.5cm,足径3.9cm-3.4cm
  此杯敞口,敛腹,高圈足,足沿外撇,底微内凹。杯口近椭圆形,一端略翘起,为流;另一端弧度较小,为尾部,线条变化精微。外壁口沿处浅浮雕变体覆莲瓣纹一周,叶缘及叶脉双钩而成。杯身纹饰以变体兽面纹为主,共两组,分别饰于体两侧,其边线均为凸起的阳纹,极为细腻。杯身以浅阳线回纹为地子,构成地子、兽面和轮廓的三层花纹。每组兽面的中线处又饰一条垂直的几何纹带,这是从青铜工艺中扉棱的装饰演化而来。杯鋬由镂雕双螭组成,一大一小,大者探首衔杯沿,小者攀爬于杯身,雕刻得圆润生动,与浅淡的图案化主体纹饰构成鲜明的对比。此杯纹饰在模仿商周青铜器装饰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古人,而是充分考虑到犀角材质的特点及当时宫廷的审美趣味,是清代仿古犀角雕刻中比较典型的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30.JPG[/img]
犀角镂雕螭纹荷叶式杯,清中期,高8.9cm,口径16.4cm-11.2cm,足径4.4cm-4cm
  杯如斗式,似一枚荷叶收拢,叶缘向内外侧交错翻卷,自然美观。外壁阴刻双钩叶脉为地纹,下部浮雕翻滚的浪花。水纹以细密的平行阳线组成鳞片状的半圆,相互叠压,这种图案化的处理颇有装饰意味。上部高浮雕三条螭龙,辗转扭曲,动感十足。杯鋬以二螭构成,一斜身向上,双爪攀杯缘,头伸入杯口内,另一螭以尾悬其足上,向下探身回首,神态自若。双螭的设计既符合杯鋬的结构要求,又不显得突兀,无疑是器物的点睛之笔。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63.JPG[/img]
犀角雕山水人物杯,清中期,高13.9cm,口径15.8×10.2cm
  杯为亚洲犀角制,棕色。根据犀角的天然形状磨口切底,制成撇口缩足的觚形杯。采用镂刻与高浮雕技法,杯身一侧镂雕双树为柄,以西园雅集中的文聚图为题材,画面中山上林木葱茏,奇松、古柏、枫桐满植其间,或斜插或倒悬,或直耸或相拥,穿插掩映。山间溪流蜿蜒,小桥凌空平驾,景色清幽。16个人物分为8组,或坐卧饮酒,或站立相迎,或聚合谈论,或吟诗作画,奋笔疾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西园雅集”指北宋时期苏轼、黄庭坚等16位文人的一次聚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明清画家和雕刻家喜爱并经常采用的题材。这件雅集图犀角杯将16人不同的神情姿态表现得音貌毕现,是犀角雕刻的精品之一。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69.JPG[/img]
犀角镂雕梅枝柄仿古兽面纹杯,清中期,高10.3cm,口径16.8×11.6cm
杯为亚洲犀角制,角质染成棕红色,光泽柔和,角上细纹清晰可辨。杯口外撇呈椭圆形,小足,足底深凹成高圈足。杯柄镂雕成盘曲的梅花树枝干。杯外壁有二道竖脊,三道横脊,纹饰分三层。中层浅浮雕兽面纹,上下两层以浅浮雕夔龙纹衬之。在杯沿流口下方阴刻草书“罗浮山下西湖上,独占江南第一乡”诗句及“升甫”款识。此杯将仿古造型与花枝纹样相结合,利用犀角的自然形状略作加工,妙趣天成。杯柄镂雕的梅花枝干遒劲古拙,花、叶舒展。此杯刀法精细,纹饰精美,体现出高超的雕刻水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89.JPG[/img]
犀角雕双螭柄仿古螭虎纹杯,清中期,高8.3cm,口径9.4×6.9cm
  角形略圆,色如浅栗,呈盂杯形。杯口沿微敞,一侧翻卷成流,腹部圆鼓,足部收敛,底内凹成高圈足,圆中见方。杯柄由镂刻的大小双螭构成,大螭上攀,小螭下行。上攀者双爪把住杯的口沿,头向杯内窥视,下行者后爪和尾仍勾住杯口,昂首耸肩,前爪趴在大螭的腰和尾上,双螭气势雄健,生动活泼。杯身犹如圆形的罐盂,并在略鼓的腹部以弦纹开光,浅浮雕夔龙纹三组。
  此杯用非洲犀牛的后角制成,将角翻转倒置,截去顶尖部制成内凹的圈足,再利用犀角后端中空的特点剔清内壁,即成阔口敛足的盂形酒杯。
  此杯造型秀巧,纹饰细腻,刀法简洁流畅,盈手可握,是清中期犀角仿古作品中的佳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9.JPG[/img]
犀角雕仿古螭纹爵式杯,清中期,高9.8cm,口径8.6-6.8cm
  杯取商周时流行的礼器爵的某些特点,圆体,鼓腹,圜底,三足式。俯视其口部呈椭圆形,一侧稍窄,为流。侧视流部略高,弧线突出,两边内卷,构成宽平的流槽。器身短小,外壁饰一周装饰纹带,以阳线勾画回纹为地,其间浮雕二夔龙,并于流下处合拢成一兽面纹,基本构图取自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装饰,整体均以去地浮雕法表现,十分巧妙。口两侧有二短柱,各盘绕一镂雕螭纹,一朝向流,一朝向尾,一环于柱外,一环于内,隔杯口相呼应,颇具匠心。杯底部光素,三尖状足外撇,足上饰蕉叶纹区域,内填简化的几何纹样。杯配环状菱花形木座,下连三兽足。
  此杯足部的处理需将角尖一分为三,并通过加热或浸泡入烧碱溶液等特殊手段才能使其慢慢成型,此法使器物突破犀角外形的局限,从而成为此杯最具特点之处。此器吸取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因素,又适应犀角雕刻工艺而加以简化和改变,装饰手法则富有时代特色,具清中期仿古犀角雕刻的典型风格。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5.JPG[/img]
犀角雕松枝龙虎纹杯,清中期,高11.9cm,口径14.4cm-10.5cm,足径5.8cm-4cm
  此杯通体深红色,似经染色处理。敞口,小底,基本保留犀角天然形状,仅截去角尖,稍加剪裁,器型稳重大方。外壁以高浮雕及镂雕技法进行装饰。一面浮雕汹涌的波涛,云水冲天而起,一龙凸睛阔口,须发戟张,肩带火焰,探身将出;另一面浮雕崖岸边上一虎弓身露齿,尾举如鞭,肌肉紧绷,作势欲扑,二兽相持,张力十足。其一踞上角,其一占下边,构图十分讲究。题材虽非写实,处理却颇为生动。杯鋬以镂雕的山岩松树组成,松枝一直伸入杯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83.JPG[/img]
犀角雕螭柄花形杯,清中期,高6.1cm,口径13.5×9.4cm
  杯色呈棕黄,敞口,束足。杯口雕作一朵重瓣开放的花形,口沿外撇,并浅刻回纹一周为饰。杯壁有凸有凹成脊,圈足底内凹,为小高足杯状。杯柄镂雕成一条上攀的螭龙,螭首平贴于杯的口沿,似为杯中美酒所吸引。杯壁光素,仅有一兽面浮雕于杯的流口下方。
  螭龙纹也称螭虎纹,是春秋战国时期雕刻工艺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异兽纹。在装饰图案中,其形象为:头似猫,四足类似壁虎,常被雕刻成凸胸、曲颈、方嘴、阔唇,圆眼独角、四肢弯曲的形状,一般两足侧卧于地,另一侧两足腾起,粗尾,尾分叉并卷向两侧。此杯即以螭虎装饰为题材,用亚洲犀牛角制成,角质细润光泽,造型虽为仿古形式但又有所创新,纹饰细腻,线条简洁流畅,视之小巧典雅。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0/19589.JPG[/img]
犀角雕螭柄海水螭纹杯,清中期,高12cm,口径16.4×11.6cm
  此器以亚洲犀角雕刻而成。杯敞口,连弧状口沿,口沿内饰精美的云纹一周。此杯雕有九螭,最大的螭紧抓杯口,并咬住杯的口沿,头部刻画精细,毛发细如游丝,目光锐利,螭身与尾部右向,足踏海浪,巧妙地形成一侧杯柄。杯的流部呈弓形,内壁雕一小螭,回首张望,双目炯炯有神,腿爪有力。外壁则分三部分雕刻,运用镂雕、浮雕、阴刻等手法。下部为海水,波涛汹涌,浪花飞溅,两螭仰首欲出。中部三螭相互追逐嬉戏,生动活泼而姿态各异。上部是由海水中升起的云气,云雾缭绕,沿着上述螭柄旁又形成一柄并直达顶部。云雾之中,两螭俯身下探,躬身露齿,作势欲扑,栩栩如生。该器纹饰复杂,制作精巧,琢磨精细,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堪称犀角雕刻中的瑰宝。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0/19592.JPG[/img]
犀角镂雕三螭柄海水螭虎纹杯,清中期,高9.6cm,口径17×9.2cm
  杯以亚洲犀角雕制。蒸栗色,斗形,上阔下窄,口沿开敞较大,呈椭圆形,一侧翻卷成流。口沿内外均饰有回纹装饰带。杯鋬镂雕,由三螭盘旋而成。右侧一大螭紧抓杯口,螭首探入杯内,毛发细若游丝,目光锐利,口微张,齿清晰,刻划精细入微。左侧两小螭,上部的小螭右爪用力地蹬于口沿外,左腿置于大螭肩部,螭尾垂入杯内,俯身朝下,下部的小螭直身上挺,两螭面面相对,四爪紧握,生机勃勃。杯壁以波涛汹涌的海水为锦地,海水为平行的曲线,细如发丝,海浪上为云气,层次清晰。四条张牙舞爪、栩栩如生的螭虎于其中穿插翻滚,或昂首仰视,或侧首观望,形态各不相同,就连螭虎腾起时的浪花飞溅都刻划得精细入微。足部为高圈足,呈椭圆形,外撇,并饰以一周精美的回纹。该器纹饰布局均匀,刀法雄健,螭龙形态各异,气势非凡,是犀角雕刻中的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0/19594.JPG[/img]
犀角镂雕双螭柄仿古兽面螭纹杯,清中期,高11.3cm,口径13×9.8cm
  此杯以亚洲犀角制成。根部色如蜂蜜,晶莹剔透。杯觚形,敞口,口沿外壁阴刻精美的回纹一周,直沿,敛腹,高圈足,近似于高足杯,足外撇。此杯的精妙之处在于杯外壁原雕有一小环形把,而作者又围绕其镂雕两螭龙形成杯鋬,构思精巧且工艺高超。只见两螭相对而视,其中一小螭足部踏于杯的口沿之上,尾部自然弯曲垂于口沿内,另一大螭的螭身穿过环形把,尾部自然下垂,两螭凸睛阔口,须发戟张,肌肉紧绷,威猛之极。下方又雕一小螭,昂首挺胸,似欲纵身而上,活灵活现。此杯外壁上部无纹饰,色泽光润,外壁中下部及足上浅浮雕兽面纹,杯壁及足各有四道对称的出戟,古拙典雅。此杯工艺细致入微,制作严谨,为十分难得的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08.JPG[/img]
犀角雕鹿形杯,清,高7.1cm,口径9.8-8.7cm
  杯圆体,壁稍厚,口沿一周磨平。此杯倒置后则呈一鹿形,首尾相环,以一条凸棱线表示其脊柱,为适应杯形而对鹿体各部位进行了适当的合并简化,鹿之头颈为杯足,额为杯底,处处显示出构思之精巧。鹿的面部形象刻划准确,眼、耳、口、鼻等部位以浮雕及阴刻技法表现,鹿角、下颌及所衔树枝则以镂雕为主,颈部以阴刻法刻划细密的茸毛,花斑与尾部亦用写意的阴纹处理,而伏卧的四肢仅以浮雕表现前后各一,虽简略却足以传达鹿之身体结构。
  此杯总体而言技法多变,雕刻精到。其造型出人意表,装饰匠心独运,是一件高明的陈设赏玩器物,在传世的犀角雕刻作品中属难得的珍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5.JPG[/img]
犀角雕水草纹杯,清,高4.2cm,口径9-6.5cm,足径2.8-2.4cm
  杯广口,敛底。其形自口部俯视近椭圆形,一侧稍宽而有尖端,一侧略窄而曲线圆滑,流、尾分明,呈一枚花瓣式,轮廓极优雅。杯外壁纹饰集中于下部,以浅浮雕表现水波纹,纹细如发丝,以图案化的构图表现水波环环相叠状,如涟漪荡漾,水波中伸出蓼草数茎,或直伸,或弯折,或叠压,物象虽简,但在留白的映衬下亦显得构图饱满。
  此杯颇小巧,杯身琢磨光润,显示出犀角本身质地的美感。雕琢在细节上用力甚多,如杯口沿花瓣尖端向下垂直伸延一道棱线,在不同的角度及光影下若隐若现,令人爱不释手。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6.JPG[/img]
犀角雕螭水纹荷叶式杯,清,高8.9cm,口径13.1-9.3cm,足径4.2-3.5cm
  杯敞口,窄身,小底。杯体如伸出水面之亭亭玉立的荷叶,边缘为不规则的内外翻卷形,器壁有纵向不均匀的凸凹,宛如叶片自然收拢而成。内壁阴刻叶脉,至底部成环形叶芯。外壁叶脉由阳纹构成,每条均呈图案化的分叉处理,极富装饰性。杯下部浮雕水波纹,纹理细如发丝,曲线流转优美,浪花分两层向相反方向涌动,在外底汇聚成涡漩。杯外壁一端水波内浮雕一螭,弯身似欲上攀,头尾镂雕,技法转换娴熟自然。相应的内壁处亦雕一螭,曲体回首,姿态独特,引人注目。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7.JPG[/img]
犀角雕瘿瘤纹杯,清,高7.4cm,口径12.6cm-8.7cm,足径4.3cm-3.9cm
  杯广口,细腰,敛底,口沿略近椭圆,并不规则,流部稍抬高。杯整体造型及装饰如截断的老树桩。口内一周磨平,至与流相对的尾部则阳起成凸棱线。杯壁似树干中空后的皮层,以浅浮雕为主要技法刻划瘿瘤的罅隙瘢痕为装饰,颇为独特。外壁大部分光素,仅于局部浮雕若干小瘤凸,一侧有剥裂的老皮,边缘纵向成阳纹。杯鋬处浮雕密集的大小瘿瘤,重重叠叠,相互交错,富有图案化的装饰效果。瘿瘤本是树病,但在我国古代却因其千姿百态的花纹与肌理而备受重视,瘿木雕刻甚至成为木雕中独立的品种。而以树瘿作为装饰题材在犀角雕刻中也有所体现,这件瘿瘤纹杯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件。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8.JPG[/img]
犀角镂雕荷莲花果纹杯,清,高12.5cm,口径13.8cm-9cm
  此杯随犀角原形而制,广口敛体式。杯身似一花朵,口沿宛如花瓣翻卷,圆底正中有蒂梗,围绕花梗镂雕出茎杆和枝条,向下逐渐聚拢,向上则伸展至杯身外壁,连以浮雕的荷花、莲蓬以及荔枝果实等。杯身一侧镂雕禾草二茎,构成杯鋬式样。此杯纹饰既写实又富有装饰意味,浮雕与镂雕技法转换灵活,不拘一格,器物上部的稳重敦实和下部的轻盈灵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艺术效果强烈。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9.JPG[/img]
犀角镂雕莲纹杯,清,高20cm,口径7.8cm-8.2cm
  杯作筒形花式,口沿弯折,俯视呈三瓣连弧形,如苞待放,甚为优美。杯身下镂雕茎杆、莲蓬、莲叶、水仙以及蓼草等,下部茎杆圆雕成以绦带缠缚的一束,这种表现方法是将自宋代就流行于瓷器等工艺领域中的“一把莲”纹饰创造性地表现为立体式,颇有新意。杯身中部以玲珑剔透的镂雕形成数条修长匀美的竖直线条。为避免雷同,又利用茎的弯曲、叶片的翻转以及荷叶的椭圆面营造出线与面的对应关系,线与线的立体空间关系。这种以较少的造型元素构建成多变的装饰效果显现出高明的意匠。镂雕与杯身的浮雕以及下部聚拢的圆雕都过渡得很自然。
  此杯虽然保留犀角的自然形状,但通过巧妙的雕琢,造成了一件极具美感的艺术杰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0/19583.JPG[/img]
犀角雕动物故事纹杯,清,口径15.1×11cm,高7.6cm
  此器以亚洲犀角雕成。角根部色如蜂蜜,杯底呈淡褐色。杯上阔下窄,口为椭圆形,一边稍宽,折沿,宽流。口沿内浮雕两条金鱼,相互嬉戏,鲜活灵动。外壁采用浮雕、镂雕等技法。外壁一侧上部雕有山石及楼阁一座,下部以阴刻的海水为衬,海水源自流的外壁,蜿蜒地流向杯底,虾、蟹、螺及多种鱼类畅游其间。另一侧以树石藤萝相隔,右上雕一头体硕健壮的牛悠闲地漫步,其旁一只小猴正在玩耍嬉戏,形态生动。下方镂雕楼阁,顺石阶而下,立有三人,一位头戴斗笠、慈眉善目的老者居后,手捻长髯,笑容可鞠,其前站立两童,皆手持荷叶,其一左腿弯曲作舞状,似在庆祝又一丰收之年。此画面表现了在安定的社会背景下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场景。此器立意吉祥,用刀流利、打磨精细、工艺精良。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51.JPG[/img]
犀角雕莲蓬荷叶形杯,清,高10.6cm,口径16.8-10.6cm
  杯以广角雕成杯口敞阔外撇的荷叶形,叶上筋脉生动。外壁下部镂刻荷花与微卷的小荷叶、蒲草,收束成把莲,并构成底座,平稳地架住杯身。杯内底有一洞与流相通,流口上翘。饮者托杯,不用倾斜,即可直接从流口吸入杯内之酒水。
  此杯造型别致,匠心独具,刻工精细,风格典雅清奇。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42.JPG[/img]
犀角雕葡萄花果纹杯,清,高21cm,口径17.7—11cm
  杯以非洲犀牛额前之角随形雕成,上阔下尖,葵花式口,宽流。杯身浮雕镂刻枝叶花果,有葡萄、寿桃、石榴、枇杷等,藤蔓萦绕,枝叶繁茂,硕果累累,寓意“多子多寿”。
  此犀角杯外观莹亮润泽,风格华美。细赏杯壁花果纹饰生气勃勃,举杯啜饮时,杯下端由葡萄串组成的尖足握于手中,感觉温润细腻,正与酒意之醇美相应和。此杯为清初随形犀角工艺品的杰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4.JPG[/img]
犀角雕螭耳凤纹三足杯,清,高4.7cm,口径11.6-6.5cm
  杯仿匜之造型,并加以改异,有明显的流部,口边内卷,内壁口、身结合处以一条折棱为界,外壁相应位置亦有明显的阴刻界线。器身微鼓,外壁阴刻弦纹带内饰去地浅浮雕阳纹夔凤纹。鋬扁平,呈S型,近口处渐变为圆雕螭首衔杯沿,鋬与器身之间的空隙处又高浮雕一横卧花尾螭纹,小巧圆浑,玲珑可爱。杯小圜底,下承三品字形矮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18.JPG[/img]
犀角雕人物故事纹杯,清,高9.5cm,口径13.1cm-8.9cm,足径5.1cm

杯体厚重,杯内较浅,口部略开敞,近椭圆形。一端翘起稍高,内壁浅浮雕云气纹,其间高浮雕一螭龙隐现半身,层次分明,具图案化的装饰趣味。相对的一端口沿作内陷连弧形。外壁垂直向下,似山壁开裂状,雕刻泉水倾泻,至底部汇聚成涡,水纹用极细的阴刻线来表现,细腻流畅。裂罅两侧镂雕巉岩怪石,松柏挺立,并依次显现出田园景物。杯体一侧浮雕二人擎伞戴笠,拾级而上;另一侧浮雕担柴农夫和牧牛童子,错落分布于岩石上下。杯以镂雕山石为界浮雕出缭绕的云雾,其间垂柳楼台隐约可见,镂雕的苍龙,张牙舞爪,正追逐火珠,云龙图案增添了纹饰整体的浪漫气息。   器底磨出方形框,似为刻款所留。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33.JPG[/img]
犀角镂雕婴戏桂纹杯,清,高10cm,口径17.4cm-9.9cm,足径5.4cm-2.6cm
  此杯口部开敞较大,杯身瘦长,平底,器型端庄大方。内外壁打磨光滑,光素无纹,唯局部有细微的自然凹凸,似写意山岩状。杯鋬处镂雕桂树一株,生于石隙中,有三童子攀爬于其上。题材并不复杂,刻划却颇费功夫。一童位置最高,蹲踞于树干之上,一手揽抱树干,一手伸出拉住下面的同伴。而下面的小童背向而立,脸面扬起,只见其头顶,双手高举,足部猛蹬,奋力向上。另一童从旁侧枝干间探首而出,伸手抓住主干,似正招呼同伴。三小童姿势各异,衣纹细腻,人物的动态呼之欲出。其位置的布排约呈品字型,虽有远近之别,但相为呼应,加之树枝处理巧妙,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效果不同。杯鋬的精雕细刻与杯体的大片留白形成实与虚、动与静的对比关系,匠心别具。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13.JPG[/img]
犀角雕九螭纹杯,清,高20cm,口径14-10.3cm

杯以亚洲犀角制成,保留原角形。杯打磨光润,但内外壁不平整,有较多沟纹,色泽亦显现深浅差异,形成斑驳陆离的效果。器表纹理稍粗,似模仿山岩状,外壁浮雕9条螭龙,攀爬缠绕,动感十足。6条螭环于杯口下,姿态多为横向,其中唯一螭长尾贯通上下,与另一组螭相联。另3条螭置于杯身下部,成波浪式布排。杯体粗壮,纹饰疏畅有力。此杯与精益求精的宫廷工艺品风格相比,在局部雕琢上稍显随意,但却生机勃勃,富于民间风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4/16621.JPG[/img]
犀角雕鸟形杯,清,高5.4cm,口径10.3-7.1cm,足径3.5-2.2cm
  杯呈斗形,俯视其口部近椭圆形,一端稍窄,为流,一端稍阔,是尾。口沿外撇,内壁可见一条明显的折棱与杯身分开。外壁纹饰以浅浮雕为主,内容初看不可索解,但如将杯体翻转,则一望即知整体为一鸟形,眼、喙、翎、羽分明,鸟头部为杯底足,鸟冠为杯足尖。为适应杯形,鸟的姿态呈敛翅耸肩状,尾部成流。纹饰描摹虽写意,却出人意表。鸟嘴中还叼一修尾异兽,身躯细长,弯扭蠕动,如正挣扎。
  旧时民俗中有所谓“五毒”之说,把蝎、蛇、蜈蚣、蟾蜍、壁虎等作为有害毒虫的代表,而鸡恰是克制五毒的良禽,所以传统纹饰中表现鸡啄五毒的场景就成为驱邪避毒的吉祥图案。这里所刻画的奇特纹饰或许正是此类题材的浪漫化处理,以供陈设赏玩。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35.JPG[/img]
犀角镂雕竹石纹杯,清,高10cm,口径14.4cm-8.9cm,足径5.6cm-4.6cm
  杯体较厚重,敞口,敛腹,小底,轮廓清晰,造型大方。外壁主体纹饰为浅浮雕的累累岩石,作几何形的简化处理,效果如运笔勾勒,各种短促的折线与不规则的几何块面构成繁复的图形关系,令人眼花缭乱。在浅浮雕之外,局部使用高浮雕技法,使岩石的层次变化更为丰富。杯身一端镂雕孔隙嶙峋的岩壁为鋬,其旁镂雕一竿斜伸之竹,挺然直上至口沿处,竹叶亭亭如盖,向口内外低垂,又浮雕嫩竹数竿为衬。细节刻画精致,连竹叶上的虫蚀瘢痕都历历可见。内壁亦刻成岩石状肌理,与外壁纹饰呼应。大面积的雕刻石纹在犀角雕刻中并不多见,此作将竹、石结合表现是吸收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取意蕴藉清雅,构图复杂而控制得当,无疑是同类作品中的成功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022.JPG[/img]
犀角雕狮子形铡刀,清,长15.5cm
  刀架以犀角圆雕成一颔首狮子形。狮子宽鼻阔口,隆眉凸睛,眼珠染黑,颈鬣卷曲成朵朵小涡,前后腿撑持于刀架边缘,位置处理得很巧妙。尾部斜伸出一多节的柱状饰,中空,每节均刻几何状莲瓣纹,其上高浮雕一小狮,前置镂空多孔绣球,小狮与绣球以绦带相连,绦带延伸衔于大狮口内。刀轴位于大狮腮部。刀短而阔,已锈蚀,可以打开约30°角,有环形护手把,经试用,单手即能操作,拇指持刀把,其余四指握狮尾圆柱,环节处刚好便于手指拿捏,可能非常实用,只是用途不明。大狮臀部有一圆钮,似供穿系佩带之用。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7/18461.JPG[/img]
犀角仿古雕活环光素匜,清,高9.6cm,长17cm,宽8cm
  仿古匜浅棕色,椭圆形圈足。 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满花纹,造型不一。此件作品采用浅刻热熔法,将匜身做成光素体,口沿饰以阴线回纹,匜前流口下镶嵌夔耳活环,握柄为环形,造型奇特优美,莹润细腻,是犀角器中较为难得的珍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37.JPG[/img]
犀角雕玉兰花果纹杯,高8.1cm,口径16.8-12.2cm,足径7.8-7cm
  杯撇口,形如倒盔。外壁满雕扶疏婀娜的玉兰花、丰满硕大的荔枝、晶莹剔透的葡萄等花果纹,并以其枝叶围成圈足。此器造型浑圆厚重,图案以整枝大花朵为主要装饰,采用浮雕、镂雕技法,技艺纯熟,为明代早期犀角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38.JPG[/img]
犀角雕折枝荷叶形杯,高15.8cm,口径19.3-13.8cm
  杯以一只整角雕成,身有流,作“一把莲”式。杯身为一枝大荷叶,又镂雕数小枝盘旋环绕,并雕莲叶、莲蓬、莲花、花苞及一茎蓼草作为衬托。近口沿处雕一螃蟹,以螯剪荷茎,憨态可掬,饶有生趣。杯流稍高于杯口且微曲,使作品愈显纤秀,其中空与杯内空处相通,似暗合“心有灵犀”的诗意。
  此器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其高明之处在于身与流并非粘接,而是先取犀角施以雕刻,再慢慢加热,使其弯曲,加工而成。此杯是这一时期犀角雕中较为杰出的作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24.JPG[/img]
犀角雕兰亭修禊图杯,高37.4cm,口径17.8cm
  杯以非洲犀角雕成,体硕大。外壁采取螺旋式构图,主题图案取材于东晋时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欢聚宴饮的故事,其情景是根据王羲之“兰亭序”所述刻画的。由下而上雕刻了姿态各异的23个人物,周围衬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小桥亭榭,曲水白鹅。口内雕祥云螭龙纹。
  此杯上部主要于内外壁浮雕纹饰,下部则纯用镂雕,刀法旷达有力,纹饰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30.JPG[/img]
犀角雕松鹿笔架,高5.5cm,长9.5cm,宽3.5cm
  笔架用犀角雕成,下雕怪石嶙峋的嶒岩,上雕枝繁叶茂的古松,松荫下,灵芝丛生,一鹿俯卧。笔架在很小的范围内分出数个层次,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此器以浮雕、镂雕等技法为主,造型圆整可爱,刀法质朴凝练,将岩石的体积感和松树之茂盛形象地塑造出来,是一件极具特色的犀角雕刻艺术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34.JPG[/img]
犀角雕鹰熊合卺杯,高13.2cm,口径15-6.7cm,足径10.4-3.4cm
  杯作双连式,八棱,斜直壁,高足。口沿雕夔凤纹,外壁镂雕一鹰一熊纠结于二杯间以为连属。鹰兽面有耳,双翅开展,尾羽修长,卷曲于杯后。熊貌奇古,扭体撑持。鹰、熊谐“英雄”之音。合卺杯一般为连体双筒形,取其二杯相连、永不分离之意。
  此杯采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雕成,造型特异,装饰诡奇,染色沉暗,古香古色,是仿古犀雕中的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775.JPG[/img]
犀角雕螭纹龙柄杯,高11.5cm,口径13.5-8.5cm,足径5cm
  杯犀角制,撇口,上阔下窄,仿古觚形。作者以圆雕技巧,将杯柄与底足刻成一条龙形,托起杯身。龙之首、尾分处于杯两侧,龙首与上肢攀附在杯口。龙体满布苍鳞,并饰以火焰纹。又雕三条小龙为衬,一条盘在大龙尾部,另两条游浮于杯口内侧。杯壁纹饰分为3组。上部浮雕方夔纹装饰;中部以对称形式浮雕双龙戏珠纹,两组蛟龙曲颈躬身,腾飞起舞,下部饰以浪花纹。
  此杯造型取“苍龙教子”之意,既有仿古格调,又有独创新颖之处。其刻工高超,刀法精绝,圆雕、浮雕兼用,纹饰细密精美,是清代犀角雕刻中的优秀之作。
  此杯1985年由香港著名医生叶义先生捐赠故宫博物院。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777.JPG[/img]
犀角雕云龙纹杯,高21.3cm,口径19.5-11.5cm,足径7.3cm
  杯随犀角自然形状雕刻而成,宽流,杯身与柄浑然一体。杯内外通体饰云纹,云中九龙盘旋掩映,一龙仰首卧于杯底,三龙盘于杯口并绕于柄上,另五龙相戏于杯壁之上。整个杯体龙腾云涌,气势壮观
  犀角是名贵药材,其性寒,具有凉血、清热、解毒之功效。用犀角雕成的工艺品中酒杯占大多数。
    这件云龙纹杯角质色如蒸栗,雕刻细腻浑朴,光泽晶莹润泽,其上云气舒卷自如,龙形宛转生动,或即民间传说中的九龙杯。清乾隆皇帝对此杯甚为珍爱,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此杯作御题诗一首:
  犀角興明代,精傳無錫尤。已教創輪輅,爲免費雕鎪。
  命匠敦淳樸,作杯斥巧浮。雲龍述經義,雜說與韓侔。
并将其作为“古玩甲等”收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748.JPG[/img]
鲍天成款犀角雕螭纹执壶,通高13cm,口径15-7.8cm
  执壶用亚洲犀角制成,盖形如盔帽,色泽较深,有钮,盖顶刻回纹,盖面凸刻蕉叶纹与螭龙纹各一周。壶身一侧为光素流,一螭从壶身攀壶流向流口探视;另一侧为柄,三条螭龙围绕柄把上下腾戏。壶身纹饰从底向上分为4层,第一层为蕉叶纹,第二层为兽面纹,三、四层为蟠夔纹。纹饰隐起,为浅浮雕技法刻制。壶底有“鲍天成制”阳文楷书款。
  鲍天成是明末江苏一带著名的雕刻能手,在雕刻技法上运作灵活。壶之流与柄上的独角螭龙采用镂刻圆雕技法,形象灵活生动,气势矫健雄奇。壶身浅浮雕的纹饰刀法虽浅,但花纹清晰流畅,与田黄石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件用犀角制作的小壶,造型优美,玲珑精巧,且色泽莹润,光洁细腻。用犀角制执壶极为少见,此为明末犀角艺术中稀有的珍品。
  此壶于1985年由香港著名医生叶义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22.JPG[/img]
犀角雕过枝花蝶纹杯,高12.8cm,口径16.2-9.2cm,足径5.4-4.2cm
  杯敞口,杯体弧线修长优美,底收小。外壁通体雕菊、兰、梅、茶等花卉纹。花叶扶疏,并以湖石相衬。菊叶于石中生出,相互缠绕,组成杯鋬。菊花枝叶垂入杯口。一蝶飞舞于花丛间,一蝶憩息于兰叶上。内壁刻山石纹理,里外纹饰浑然一体。
  此杯采用高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雕成,纹饰满密,宛然如生。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48.JPG[/img]
犀角雕布袋僧,高7.9cm,底径10-15.3cm
  此像系用亚州犀牛额前端的小角雕刻而成,呈古栗色,上深下浅。底凹洼处填有木板,以保护微薄的雕刻边角。作者以圆雕技法随犀角的形状进行刻制。僧像广袖长衣,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右手持桃,左手撑地,仰首倚袋而坐。身前一童在其双足间抻他的腰带,另一童在拽布袋的绳。其肩上也有二小童,一个抓住他的大耳,替他掏耳,另一个双手持痒痒挠,坐在他的后衣领内给他抓痒。布袋僧缩颈耸肩,开口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下颌重叠,脸上肉纹突起,肚皮鼓起,双足脚指内扣,动作滑稽,神情慈祥,憨态可掬。
  传说布袋僧是弥勒佛的化身,民间把他刻画为光首、笑口、肥头硕耳、大腹便便,即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弥勒佛形象。此件犀角布袋僧就是以这种民间题材刻制的。而在布袋和尚身上所表现的头大、耳大、肚大、手脚大、乳房大等五大特征,代表着欢喜、长寿、福气、丰满、健康等意。
  这件犀角雕布袋僧把握住人物大笑时的神态而尽量夸张,眉眼、手足、衣纹刻画得微妙维肖,尤其是布袋和尚两腮上露出的笑靥,称得上是憨中显精、拙中见巧的绝佳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9/4421.JPG[/img]
犀角雕螭柄葡萄纹杯,高8.9cm,口径17.1cm,足径4.3cm
  杯用犀角雕成一片卷曲的葡萄叶状。内壁刻叶筋,外壁满雕葡萄及枝叶纹,果实饱满。杯耳镂雕成葡萄藤,上攀一螭,探首直入杯内。杯身镂雕葡萄枝叶,伸至杯底构成底足。
  此器采用浅刻、镂空等技法,刀法粗犷有力,纹饰简单朴实,构思巧妙,透露出时代的气息。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803.JPG[/img]
犀角雕云龙纹板饰,直径15-11.8cm,厚1.1cm
  此犀角饰件是取用非洲犀角横截一大片镂雕而成,当是如意瓦首或盒具上的嵌件。其切口色泽淡黄,板饰正面染色呈棕红色,并以镂刻技法将犀角片镂出海水纹椭圆形框,框内上为烟云,下为涌涛,云涛之间两条带翼应龙曲颈伸爪,相对腾跃,龙口大张,龙鼻上扬,龙发成绺状从双角中向前飘拂,龙脊的鳞纹也刻画得细密遒劲,加之染为棕红色,古色古香,使双龙显得尤为威猛苍劲。
  此件犀角嵌件刻工浑朴,刀法娴熟流畅,将明代的雕刻技巧和时代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74.JPG[/img]
犀角雕蜀葵形杯,高39.7cm,口径14.6-11.8cm
  杯随形镂雕,作折枝蜀葵式。主枝至腰处分裂为二,于杯口处合抱,又有小枝盘绕其间,穿插转侧,变化多端。花瓣形之杯口随犀角纹路作螺旋式。杯内底挖刻花蕊。 为角形所限,枝叶、花苞的弯曲均略作夸张,但总体而言,较为写实。折枝之刀口表现得一丝不苟,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运用得游刃有余。染色于枝干处稍深,至花叶处趋淡,使角杯于古雅中见妍媚,是犀角雕刻中的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876.JPG[/img]
犀角槎杯,清,尤通制,高11.7cm,长27cm,宽8.7cm
  杯由长形如舟的广角制成。作者根据犀角的形状,采用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巧做成仙人乘槎形杯。槎首如同灵芝花瓣。槎中后部以梅花、牡丹、荷花相拥,似为舟篷,花间篷下坐一老人,手持如意,架腿翘足,昂首向天。老人身前为杯口,口不甚圆,有一圆洞与杯口相通。槎尾雕有浪花飞溅的水波纹。杯腹中镌刻楷体乾隆御题诗及“比德”、“朗润”2方印 。槎首前面刻篆文“再来花甲子”和“尤通”字款,下有“雨源”小印 。
  此槎杯制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尤通众多犀角作品之一,光洁莹润,色如浅栗。由于犀角形长,两边色黄淡,中间微暗,作者便以汉使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为题材,巧妙地将犀角制成一只槎船,在船上刻出树干,沿船边轻轻刻出浪花,并雕出人物悠然、自信、冲波迎浪的形象。
  这件犀角槎杯深藏清宫内,1783年,乾隆皇帝在古物箱中发现这件作品,对尤通的雕刻技术十分推崇,多次亲笔御题诗句赞誉尤通的技能,并作注,对尤通的作品进行考证。这件形制自然、角质莹润的犀角仙人槎杯,在艺术设计、雕刻技巧上均有独到之处,确为明末清初时期犀角器皿中的珍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14078.JPG[/img]
犀角雕松荫高士杯,明,高8.3cm,口径12-8cm,足径4.5-3cm
  杯犀角质,敞口,小足,似角之倒置。杯身通体雕刻纹饰,松树下有高士倚石而坐,其周围繁枝茂叶,岩间流水潺潺,意境清幽。杯底刻篆书“尤侃”二字。
  尤侃,明末著名的犀角雕刻高手,擅长犀角、象牙等雕刻,有不少名贵珍品传世。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2/10676.JPG[/img]
犀角雕兽面纹方炉,清中期,通高11cm,足径6.1-5.1cm。清宫旧藏
  方炉以犀角雕成,仿古青铜器造型。器身如方斗,立耳,四圆柱足外撇,由口沿至足尖形成四条内弓的曲线,使其整体轮廓线秀雅而饱满。炉身四面有小扉棱,四角出脊。炉身四面纹饰相同,上部雕阳起的双夔凤纹,下部雕双夔龙纹,合成一图案化的兽面纹。
  此炉之制作需将犀角一劈为四,加热使之变形,再施雕刻,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从中可略见清代中期犀角工艺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773.JPG[/img]
犀角雕螭纹杯,高12.8cm,口径14-8.1cm,足距8.2-7.5cm
  杯广角制,浅棕色,仿古代青铜爵形。作者将犀角尖部锯开,分出三足,经加热使之外撇呈象牙状。杯口呈长椭圆形,两端上翘,口沿阴刻雷纹。外壁饰菊纹,并在杯身上镂刻三条蟠螭。一条尾分双叉,躬身昂首,于右侧镂刻成杯柄。正背两面各有一条浮雕的蟠螭,口衔灵芝向杯口攀爬,灵芝上伸出杯口成为两只镂空的朝天耳。杯口内还有一条浮雕的小螭向上游动,宛如尝足美酒后心满意足地回转。
  此件爵杯是仿古器皿中的佳作,设计巧妙,造型新颖,纹饰活泼生动,颇具古韵,不落俗套。螭为异兽,兽与寿谐音,灵芝为瑞草,古人称之为长生草,此二种纹饰组合成的图案喻“灵仙祝寿”之意。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804.JPG[/img]
犀角雕桃花座菩萨像,高12.2cm,底径11.5-9cm
  菩萨像以广角刻成,头戴发冠,身披广袖法衣,左手捏念珠,右手托如意,双目微闭,盘坐于花座之上。作者打破常规,将莲花座改为桃花座,将菩萨刻成闭目念佛、端庄慈祥的形象。
  此件菩萨像刻工细致,线条流畅,衣纹飘逸自然,面部表情细腻。由于广角色泽较浅淡,与角尖深棕色色差较大,因而将色泽染深,使整体色调观之深沉协调。此件菩萨像是明后期犀角雕刻中的佳作。
  此犀角雕菩萨像于1986年由香港叶义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14079.JPG[/img]
犀角镂雕仿古蝉螭纹杯,清,高16.2cm,口径14.1-10.9cm,足径5.9-5.7cm
  此杯仿商周青铜觚的形制。器呈喇叭状,杯身上下各刻蝉纹一周,中腰部位刻兽面纹一周,在蝉纹、兽面纹上浮雕数条爬行的螭龙,其中几条攀爬于杯壁之上,另有几条纠缠成杯柄。杯底部刻阳文行书“壬午七夕胡允中为仲青盟翁作”题铭及“胡允中印”篆书印章。
  胡允中,生卒年月不详,清中期的犀角雕刻高手。此杯风格粗犷,技艺娴熟,纹饰线条圆润流畅。从杯底题刻的文字内容看,此杯应是胡允中为其友人的亲属专作的一件酒具。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12/5757.JPG[/img]
犀角嵌金银丝夔纹扳指,高2.3cm,口径3.1-2.8cm,厚0.5-0.2cm
  扳指犀角制,呈圆柱形。作品采用镶嵌技法,扳指外壁用金银丝上下各嵌双线和山字纹为边饰,双线内嵌变形夔龙纹,夔纹间又以金银丝嵌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识。 此扳指嵌工精致,嵌丝细密,金银相间,光彩夺目。
  扳指作为饰物而流行,反映了清代满族重视骑射的风俗。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77.JPG[/img]
匏制勾云团寿字纹盘,高4.2cm,口径17.1cm,底径10.4cm
  盘圆形,微侈口,玉璧式底。盘内心凹入一层,构成一阶状环形。盘内满髹黑漆。外壁口沿及腹下的阳文回形装饰带之间饰有5组勾云如意捧团寿字纹,其结构呈中间宽两侧窄的梭形,是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纹样中流行的樗蒲纹形式。外底重圈内有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10.JPG[/img]
匏制蒜头瓶,高13.8cm,口径4.1cm,足径7.2cm
  瓶细颈,溜肩,鼓腹,器形规整饱满。口部膨起如蒜头式,饰3道凸弦纹,并镶染色牙口。自口部向下直至腹部有6道凹线纹垂直贯通,将器身划分成6瓣,每瓣自成装饰单元,均于颈下饰阳文如意云头纹、联弧纹及卷草垂肩纹,腹部饰独窠莲花纹并有卷草袅娜向上。下腹亦有凸弦纹2道。器底为6瓣葵花形圈足,内有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印章款。
  “匏”是“葫芦”的旧称,匏器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奇葩。即以此器而论,其所用范制之法是匏器工艺中较为重要的工艺技法。简言之,在葫芦幼小时,将其纳入已制好的有阴文花纹的范模中,待其长成,与范模严丝合缝,取出后即可得阳文花纹的匏器。其纹饰悉出天然,又不违人意,巧夺天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此法历史悠久,在民间不绝如缕,至清代传入宫廷,遂大为繁盛。其实,范匏之法言易行难,器形与纹饰俱美者往往十不得一,所以像蒜头瓶般纹饰清晰、粗细均匀、毫无漫漶模糊之处的作品殊为难得。更为可贵的是其每一瓣间的图案衔接自然,天衣无缝,而衔接处凹线上的阳文以及莲花纹上的阴文筋脉制作中都具阴中有阳或阳中有阴的工艺难点,却没有任何错乱,制作中整体器形和谐优雅,无疑代表了康熙时宫廷范匏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481.JPG[/img]
匏制凸花纹盒,通高5.7cm,口径2.2cm
  盒体扁圆,小口,平底。口沿镶嵌象牙口,并配有镂空柿蒂纹牙盖,由黄色丝带穿系。口沿饰一周减地卷草纹,盒身四朵葵形开光内各饰莲花、卷草、灵芝围拥成的团窠“卐(万)寿”纹,寓意长寿吉祥。盒外底有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此器纹饰清晰,镶嵌恰到好处,器体浑圆饱满如一瓜形,生动可爱。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93.JPG[/img]
匏制蕃莲螭纹盖罐,通高15.3cm,口径5.8cm,底径6.7cm
  罐圆体,直口,耸肩,敛腹,底内凹。外壁以二阳文螭龙为主题纹饰,二螭独角短吻,颈鬣贲张,一蜷身回首,一挺身前趋,其身、足细长,卷尾及披云伸展如花,铺陈构图显现出灵动自由的不羁情态。加之纹饰凹凸有致,块面、线条层次分明,尤其是螭龙面部和脊线的塑造,更表现出模范工艺之高妙。罐身内壁髹黑漆。外底环纹中隐现“康熙赏玩”四字楷书款识。
  罐盖微出檐,半球式钮,饰以变体蕃莲纹。
  此器形借鉴了瓷器中僧帽壶的外形,在匏器中不多见,可看出匏器受到其它工艺的影响。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74.JPG[/img]
匏制勾云纹漆里花口盘,高5cm,口径16.8cm,足径9.2cm
  盘为六出葵瓣式,如花朵般偃仰有致,微侈口,圆腹,浅底,6瓣花式矮圈足。外壁亦分出6个区间,每一区间内以高浮雕勾勒如意形云头,下腹饰连弧纹2道,近底处有弦纹1道。圈足内花式重圈中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识。盘内壁黑漆地上以工笔画法金漆描绘折枝牡丹1朵,并根据厚薄不同的漆层来区别花叶的肌理与质地,渲染出物象的透视关系。因年深日久,漆层薄处略经磨损,形成了虚实浓淡相互映衬的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时期的匏器中,有许多似这种纹饰线若刀裁、颇具浮雕感的作品,但此器造型、装饰均别具一格,且能突破匏之自然形状的限制,如此精品实为难得。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87.JPG[/img]
匏制饕餮纹炉,高10.4cm,口径16.7cm,足径15.8cm
  炉直口,丰肩,圆腹,足稍高。外壁肩部凸弦纹带内以轻巧的6瓣花为间隔,饰回形夔纹一周。腹部如意形开光中为二夔龙俯首相向的纹样,恰好组成一饕餮纹。而两如意开光之间填以结构相同的小如意,又予人清晰有致的层次感。
  炉有铜制扣口,并髹色漆,与匏体相谐。内壁髹黑漆。外底重圈内有阳文“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此炉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精美,是康熙时期仿古匏器中的代表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12.JPG[/img]
匏制团寿字六棱瓶,高26.2cm,口径7cm,足径7.9cm
  瓶侈口,细颈,溜肩,鼓腹,六棱式,底有六方矮圈足。器口六面分别刻双线纹,其下为阳文回纹带,蕉叶纹垂蔽颈部,器身以莲花卷草构成开光图案,内为团寿纹,下腹近足处饰如意云头纹。器体起棱处刚劲有力,棱线之间的各面甚至微微内凹,使器形极富张扬的刚性,而各部分的连结处及器表纹饰绝无生硬的折线,细细品味,其强健中不失婀娜。加之葫芦历年久远,表皮斑驳,色泽沉暗,愈平添一种古旧的沧桑韵致。瓶配有铜制内胆。外底阳文方框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楷书款。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283.JPG[/img]
匏制乾隆御题蕃莲纹碗,高8.6cm,口径18.1cm,足径7.2cm
  碗侈口,敛腹,圈足。外壁近口沿处饰阳文回纹带,主体纹饰为蕃莲及卷草纹5组。内壁髹黑漆并刻阴文楷书御题诗:
  葫芦碗逮百年矣,穆如古色含表里。
  摩挲不忍释诸手,康熙御玩识当底。
  昔时未审赐何人,其家弗守鬻之市。
  辗转兹复充供珍,是诚珍胜其他耳。
  辞尘世仍如西清,碗如有知应自喜。
  敬思当日圣意渊,不贵异物祛奢靡。
  园开封泽重农圃,蔬瓠尔时种于此。
  就模中规成诸器,神枢即契造物理。
  对碗可悟见诸羹,幻海浮沉宁论彼。
  末署“乾隆乙巳仲夏月上浣恭题御笔”,并“古稀天子”篆书方印。乙巳年即乾隆五十年(1785年)。此诗见《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一六,原题作《恭题壶卢椀歌》。碗外底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295.JPG[/img]
匏制莲瓣纹瓶,高13.9cm,口径4.2 cm,最大腹径9.5cm,足径3.9 cm
  瓶直颈,圆鼓腹,圈足,内有铜管从瓶底至口沿,管口外翻微侈。口沿处饰回纹一周。颈下部饰仰莲纹,莲瓣上接卷草纹。腹部上下两端饰对应的变体覆莲纹一周,中部环饰浅卷草纹组成的如意头纹4个,内分别阳刻楷书“康”“熙”“赏”“玩”四字。
  瓶为插花之用,瓶纳一铜管既可约束固定花束,又能增加瓶身的稳定性。
  此器形仿晋代青瓷莲花尊,系模范合成,范线明显,纹饰清晰,线条柔和,层次分明。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63.JPG[/img]
匏制八方笔筒, 高15.5cm,径11.5cm
  笔筒以八棱柱分隔为八方形,口微内敛,造型朴素清雅。筒身八面刻阳文楷书唐诗一首: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此为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诗,表达了作者隐逸自娱的情怀。器底字迹模糊不清,隐约可辨“康熙赏玩”款识。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89.JPG[/img]
匏制海棠式炉,高8cm,口径13.1-10.4cm,最大腹径16cm
  此炉镶铜口,颈饰回纹一周,腹部饰团寿螭纹,寓长寿之意,下腹部有一周凸弦纹。器底单方框内隐约可见阳文楷书"康熙"二字。器内髹黑漆,光亮可鉴。器型仿海棠花式,精巧别致。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69.JPG[/img]
匏制缠枝寿字纹碟,高2.5cm,口径13.2cm,足径7.9cm
  碟敞口,浅腹,圈足。碟内髹黑漆,内沿以金漆绘花瓣纹装饰带,碟心金漆绘折枝花卉团花。碟外口沿饰回纹条带,外壁中部饰卷草纹绕团寿字五组,寓意长寿吉祥。圈足内阳文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
  此碟器形小巧精致,纹饰清晰,绘画工精,匏质的自然色泽与碟内的金、黑漆相映成趣,于古色古香中透露出雍容典雅之意趣,实为宫廷匏器中之精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279.JPG[/img]
匏制团花纹碗,高9.2cm,口径18cm,足径7.9cm
  碗敞口,敛腹,圈足。外壁上下各饰一条回纹带,其间饰夔龙捧团寿字纹一周共6组。内壁髹黑漆,并以金漆描绘团花朵朵,纤巧精致。圈足内有细微凸起,依其纹饰、工艺等风格推测,似应有“康熙赏玩”款识,可能因其模范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未能呈现。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66.JPG[/img]
制花卉寿字纹碟,高3cm,口径16cm,足径8.8cm
  碟撇口,浅腹,圈足。色近深红,古色古香。其外壁近口处饰凸弦纹一周,下为4组勾莲花叶纹围拥变体寿字的图案。每组花叶均为二束,以绦带相连,顶端呈灵芝形,颇为别致。内壁髹黑漆。外底重圈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22.JPG[/img]
匏制蕃莲纹团寿字圆盒,通高10.9cm,口径16.3cm
  盒呈鼓式,盖、身二部分的高度与结构相同,以子母口扣合。盒盖立面与盒顶交界处有3道凸弦纹,形成阶状的独特效果,而器身立面与盒底的交界仅以一条凹线划分。器身、盖面纹饰相同,皆以莲花与团寿相间为饰。底微凹入一周,饰卷草纹,中圆形平面内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但较为模糊。
  从盖顶与底面均有脐状斑痕,可知盒、盖两部分为分别范成,然竟能严丝合缝,分毫不差,真可谓鬼斧神工。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281.JPG[/img]
匏制团花纹漆里碗,高7.4cm,口径15.2cm,足径6.8cm
  碗侈口,敛腹,圈足。外壁阳起6组团窠图案,每组均为二云螭环绕卐字团寿纹,取“万寿吉祥”之义。口沿及下腹饰回纹装饰带。内壁髹黑漆,描金漆口边,绘大朵团花于碗心,而内壁所绘4组花草纹甚为写实,这种风格、技法都近似日本的“莳绘”工艺。外底重圈中有“康熙赏玩”四字款识。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70.JPG[/img]
匏制勾莲纹漆里菊瓣式盘,高3.3cm,口径23.4-16.1cm,底径19.5-12.7cm
  菊瓣式盘呈椭圆形,器壁为连弧状,两端弧长稍短,其余弧长均匀。外壁近口及近底处各有一条凸弦纹横贯器身,并以每个弧面为单元,模范阳文5瓣花一朵及勾莲纹若干。盘口镶玳瑁边。内壁髹红漆衬底,上以金漆绘葫芦藤蔓缠连,并点缀蝙蝠数只,取“葫芦万代”、“多子多福”的吉祥之义。此为这一时期常见的纹样,用于匏器之上更显得贴切。盘内壁四面以一折枝葫芦藤贯穿。底有随形带状扁足,足内髹黑漆,正中金漆方形重框内有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识。
  此盘造型端庄大方,髹、镶皆精,是范匏工艺与髹漆工艺结合的典范之作。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35.JPG[/img]
匏制福寿纹桃式盒,通高7.6cm,内口最大径8.9cm
  盒为桃式,盖、身以子母口相合,恰如剖开之二爿桃实,写实生动。盖顶、底面均饰凸起的桃枝、桃叶、桃花、桃实纹,盖面边缘刻画一只蝙蝠,盖顶枝叶间有“乾隆赏玩”四字款识。桃实纹饰阳起较高,花叶、枝条次之,款识又低浅许多,区分出多个层次,极具浮雕感。物象变化丰富,栩栩如生,花筋叶脉均能仿佛,殊为不易。盖面微弧,底面稍平,以突出的桃实作为矮足,尤见巧思。
  依此桃式盒的式样,为对称的匏体,从中剖开,将盖部的口边去掉,即成二部分相合的子母口,且将蒂柄之斑痕也一并去掉,可谓匠心独运。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15.JPG[/img]
匏制乾隆御题六棱瓶,高24.3cm,口径5.1cm,足径6.4cm
  瓶直口,细颈,凸腹。从颈至身呈六棱式,底为六方圈足。器体丰满,棱线突出,分隔出六面装饰区间,分别在腹部饰团寿纹,于瓶颈下半部、肩部和近底处饰以变体蕉叶纹、连弧纹、仰覆莲瓣纹、蔓草纹等,纹饰多变而规律,与光素的颈部恰成对比,虚实之间意蕴丰富。器身之棱线至器口渐归于圆滑,显现出渐变的外形轮廓线,是又一引人注目之处。 器底足内有阴文隶书填绿彩御题诗一首:
  幸谢蒸鹅佐脱粟,
  却成槌纸得全壶。
  囫囵弗藉范而范,
  沕穆何妨觚不觚。
  孝士漫嗤书依样,
  陶人那问铸从模。
  无烦贮水安铜胆,
  随意闲花簪几株。
  末署“乾隆壬寅新正月御题”,并“古香”、“太璞”。壬寅年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此诗载《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八五,原题作《咏壶卢缾》。此题诗亦见于匏制缠枝莲纹槌形瓶上。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291.JPG[/img]
匏制勾莲纹带托高足碗,通高12.5cm,碗口径15cm,碗足高5.8cm,碗足径4.8cm,底座高7cm,底座足径10cm,托盘口径15.5cm
  碗敞口,深腹,高足,下配底座。碗内髹光亮黑漆,外壁上下各饰回纹一周,中间为5组勾莲纹。高足上自右至左署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识,字迹模糊,足下部饰回纹条带。
  底座由一托盘和置于盘下的倒扣碗形足组成。盘口沿描金线,内以黑漆为地,以金漆绘三层瓣的莲花。碗形足内髹黑漆,口沿镶玳瑁。
  此碗器形饱满,端庄大方,描金莲纹华美富丽。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29.JPG[/img]
匏制勾莲纹圆盒,清乾隆,通高4.3cm,直径9.5cm,足径8cm
  盒圆形,子母口,圈足。盖面饰瓜蔓纹环绕一盛开的花朵,线条圆润,粗细得当,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感。盖外沿、盒体均饰以勾莲纹,纹饰清晰。盒内髹光亮黑漆,有衬。圈足内署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
  盒内置一小巧精美的紫檀木小匣,内贮《后齐书大明咒经册》一册。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32.JPG[/img]
匏制三凤纹圆盒,清乾隆,通高9.1cm,口径14.8cm,足径10.3cm。清宫旧藏
  盒鼓形,子母口,矮圈足,系合范而成,范线明显。盖面中心饰凸起的太极图,其外一周为变体莲瓣纹,再外为凤纹围绕其边,盖沿、器壁通饰夔凤纹。圈足内有阳文楷书"乾隆赏玩"四字款。盖与盒内髹黑漆,盒内以浅蓝色软布包物垫底,为存放日常器物之用。
  此盒线条疏朗,纹饰清晰,盖与盒形体相当,显得厚实端庄,为宫廷御用之器。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25.JPG[/img]
匏制乾隆御题花卉纹扁圆盒,通高9.5cm,口径18.9cm
  盒扁圆体,有盖,盖、身以子母口相合。盖钮半球状,环钮覆变体莲瓣纹一周,再外环团寿卷草纹一周,近口处饰回纹,口沿立墙为∽形卷草纹。盒外壁亦以回纹饰口沿,立壁则饰“工”字形云纹,间以桃、菊、梅、牡丹等四季花卉。平底,外底模范阳文假山、菊花及蝴蝶飞舞的庭园景致,凸出处略经磨平,即成矮足式,颇见巧思。器内满髹黑漆。盖内有金漆隶书“乾隆御玩”字样,盒内底阴刻填金御题诗一首:
  悬瓠何尝有定容,规之成器在陶镕。
  外模设矣得由巳,中道立而能者从。
  绎义有符铸人法,摛词无匪慕前踪。
  苑丞种出呈盘覆,贮水沉堪佐静供。
  末署“乾隆乙巳孟秋月御题”及“古稀天子”、“犹日孜孜”印。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58.JPG[/img]
匏制缠枝莲槌形瓶,高15cm,口径7.2cm
  瓶敞口,细颈,隆肩,圆腹,玉璧形底。内壁髹以黑漆。外壁口沿处饰回纹带,肩部饰仰莲纹,腹部为一周缠枝莲,近底处为变形莲瓣纹,外底有三周弦纹。纹饰均为凸起之阳文。通体有合模痕迹。颈部阴刻添绿彩隶书乾隆御题诗一首:
??幸谢蒸鹅佐脱粟,却成槌纸得全壶。
??囫囵弗籍范而范,沕穆何妨觚不觚。
??学士漫嗤画依样,陶人那问铸从模。
??无烦贮水安铜胆,随意间花簪几枝。
及“乾隆壬寅御题”款并印。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收入《御制诗四集》卷八五。
??此瓶器形规整,纹饰清晰,是深得乾隆宝爱的匏器珍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52.JPG[/img]
匏制螭寿纹鼻烟壶,高7cm,腹宽5cm
  烟壶扁圆体,直口,细颈,溜肩,椭圆式带状扁足。口沿嵌象牙口一道,两侧肩胁部饰卷草纹,壶身正背两面中央均为篆书团寿字,斜上方一螭探身窥伺,身如蔓草,宛转流利,环绕一周,神态生动。此烟壶纹饰饱满圆润,汇聚处凸起似珠,极富装饰意味。上配铜镀金錾刻宝相花盖,下连牙匙。金属盖与洁白的牙口及深红的匏壶形成了色泽与质地的鲜明对比,相映成趣。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51.JPG[/img]
匏制葫芦形鼻烟壶,高6.7cm,腹宽4.7cm
  鼻烟壶作束腰葫芦式,分为6瓣,平底,通体光素。壶身细腰丰腹,浑圆饱满,分瓣匀称,凹入均为隐槽,过渡柔和,不生硬。器口呈圆形,与器身部分相呼应,渐次收缩,颇为讲究视觉效果。上配螺旋状绿玻璃盖,晶莹剔透,小巧可爱,是烟壶点睛之笔。此壶造型看似简单,其实所使用的勒扎之法工艺难度甚高,需趁葫芦幼小时绳之以规矩,长成方可如愿。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61.JPG[/img]
匏制福寿纹笔筒,高11.2cm,径6.4cm
  笔筒圆体,嵌牙口。器壁模范阳文纹饰:崖岸兀立,浪花翻卷,桃树缀满桃实,蝙蝠翩飞其上,是一种含有长寿喜庆祈福寓意的吉祥纹样的固定组合。纹饰布排稍显程式化,阳起颇高,边缘特别清楚确定,在其上又以较细的线条刻画细节,如蝙蝠的背部处理等,显示出道光时期匏器工艺的一些特点。笔筒外底方框内有楷书“道光年制”款识。
  此器是清宫旧藏为数不多的道光款匏器中较为成功的作品,但与范匏工艺鼎盛的康、乾时期相比,其生机与气韵都略逊一筹。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49.JPG[/img]
匏制狮子戏钱纹蝈蝈罐,通高12.1cm
  罐较狭长,凸腹,尖底,镶红木口边。翻、颈部饰阳文覆莲纹一周,腹部主体纹饰为9只狮子戏钱的图景,谐“九世(狮)同居”的吉祥音义。其上又施以火绘,即用铁针配合香、蜡等器具烙出莲瓣的筋脉,狮子的五官、毛发等,深色的线条成为整幅画面的点睛之笔。罐配以红木盖,盖上有7个镂空孔洞,孔边镶象牙。
  葫芦蝈蝈罐的盖一般为匏制,为求鸣音最佳,讲究的人甚至备数枚薄厚、孔数、孔径等均不同的匏盖,以便更替使用。罐口内设螺旋形铜丝簧片,可防止蝈蝈意外逃出,又能保护其触须,是精巧而实用的装置。
  这只葫芦蝈蝈罐稚拙可爱,别有风味,从中更可一窥传统蓄虫文化的若干门道,领会那“小玩艺儿,大学问”的精义。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338.JPG[/img]
大小连环葫芦,通高17.5cm,最大腹径14.5cm
  此器由大、中、小3只葫芦组合而成,大葫芦为长柄,其长长的柄绾结成圈,将中葫芦圈于其内,上下皆不能脱。小葫芦的腰间系一绳挂于中葫芦的蒂部,从而组成大、中、小连环葫芦状,造型极为独特。
  连环葫芦的成型,在于控制葫芦的长势,得之十分不易,或可天然偶成,难得一见。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9/14080.JPG[/img]
匏制勾莲纹壶,清,通高17.5cm,口径9.3cm,底径9.6cm。清宫旧藏
  壶圆盖,圆球式钮,短直颈,球形腹,流与柄皆为方形。壶身雕刻勾莲纹纹,盖口与壶口均用玳瑁镶边,壶底刻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款。此壶流口大而内无隐网,应为酒壶。
  匏器又称葫芦器,为中国特有的工艺品种。此壶由范模制成,为清康熙时期的匏制佳品。

[url=http://www.mflady.com/bbs/misc.php?action=viewratings&tid=2313567&pid=2958892][/url]
笔筒圆体,色如蒸栗。器身去地浮雕,在雾霭缭绕、山岩兀立、松柏森然的景色中,以两株松树为界,有人物二组:一组为二老者作展观画卷状,旁有小童踞石台而坐,人物长幼有别,主次分明。另一组亦为二老者,一挥杖遥指远山,一斜坐瞩望。刀法深峭粗放,人物的眉目、衣褶,树木的枝叶等多以简单的阴刻一剔而就,似意笔草草,但自有一股爽利气势,风格别具。留白处有阴刻行书题识:“辛亥夏日为绍余世长先生雅赏。静之赠。”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5350.JPG[/img]
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清,长23.5cm,宽6.8cm,厚0.7cm。清宫旧藏
臂搁长形,覆瓦式,以留青技法为主刻划山水人物,构图饱满,纹饰细腻入微。下部雕刻海涛翻卷,崖岸兀立,其上虬松挺立;上部巉岩峭拔,如横空而出。又于半空中、波浪间、崖岸上雕刻和合二仙、刘海戏蝉等仙人形象。其留青技法极为熟练,用青色表皮的去留薄厚来表现笔触的浓淡深浅。利用竹材纵丝状的肌理营造干湿渲染的效果,并结合浅浮雕、阴刻等技法,例如波纹的线条颇有立体感,追求工笔画的意境,显示出当时的竹雕留青技法已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4/1964.JPG[/img]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通高15cm,口径13.2cm
竹鼎圆形,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底座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
竹雕制品中仿青铜彝器是一大品类。乾隆朝,内廷蒐集所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四鉴”等谱录类图书,拟古之风大盛。造办处遂创仿青铜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为多见。此类仿古器往往细节毕肖,总体上看却并不逼真,而多在一件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
此鼎造型从周鼎中化出而加变异,线条纤柔圆润,已丝毫不见青铜器的庄严意味。从器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复杂组合,清代的审美趣味清晰可见,有较为浓重的宫廷气息。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21/10154.JPG[/img]
竹根雕三羊,清中期,通高7.8cm,大羊高5.7cm,座长7cm,宽4cm。清宫旧藏
此根雕的造型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组合而成,寓意“三阳开泰”。其中母羊四蹄侧收而卧,一只小羊正向母羊背上攀爬,另一只两前膝跪地靠在母羊身前。
作者以写实的雕刻手法将三羊母子亲昵的神态表现出来。两只小羊,一只顽皮好动,一只温和沉静,母羊则泰然自若。此作品系仿竹根雕三羊镇纸而刻制。
[img]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midimage/3/1105.JPG[/img]
竹雕白菜笔筒,清,封锡爵作,高17.3cm,口径9.4cm,底径9.2cm
笔筒作白菜形,筒壁雕菜叶4重,内如剜出菜心,内壁有剔除之螺旋节痕。菜叶脉络清晰,刀痕宛然,边缘翻卷自如。平底,近圆形,雕作根须溢出土面状。外底有阴文“封锡爵”三字圆形款印。
笔筒近底处筒径收小,而近口沿处筒径稍放,既符合白菜的自然形态,又顾及笔筒的实用功能。通体磨工较细,刀法深峭稳定。刀法看似略嫌单一,却于不经意中显现出物态的自然生动。这是一件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的作品。
封锡爵为竹刻名家,擅名一时,而作品存世极少,从这件白菜笔筒可略窥其雕刻造诣之一斑。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9604
金钱
2675
威望
13
贡献值
1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20
Re: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赏析
俺说实话:俺只看了图片没看字!!!!!!
http://www.520pub.com/attachment/12_79797_26db61e13091892.jpg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7733
金钱
15693
威望
730
贡献值
11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0
Re: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赏析
艺术瑰宝!!!!!!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35467
金钱
4023
威望
34
贡献值
4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28
Re:北京故宫馆藏竹木牙角匏器雕刻赏析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