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星爷的《功夫》:周星驰是“摇头丸”?
《功夫》叫座是早早就被看好的,但令人吃惊的是它最终盖了《十面埋伏》、《天下无贼》而叫了“第一”的座。有位著名影评人这样评价周星驰及其《功夫》:“人生多苦难,或者常处于不如意的情境下,于是人们经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从压抑的状态下自拔出来。 但‘精神胜利法’的使用应该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鲁迅是药,阿Q的梦虽然苦口却去病,周星驰是摇头丸,HIGH过之后于事无补,过度沉溺于幻想甚至在心底把幻想暗示为现实,只能让人走向深渊。”他最后还说:“追捧周润发的时代不一定是深刻的,但至少是健康的。追捧周星驰的时代,即使不说是病态的,至少也是弱智的。”
热了这种大波板糖,现在市场上到处都在卖,8块钱一支。
这样的评论无异于把炸弹扔在公厕里——激起公愤(粪),特别是那些天下的星迷。周星驰的有些影片在世界影史上都应该留有一笔,一棒子打死不该,只是就《功夫》而言,它的智慧大概全用在如何向武林影视前辈致敬上了。
2.《哈利-波特3》:阴暗暴力成难题
《哈利-波特3》其实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部哈利-波特影片,原因是导演换成了墨西哥的阿方索。与前两部相比,它甜腻的味道消失了,变得阴暗而狂野,小演员们也自然而然地成熟起来,人物的性格显得更鲜明,更有力量。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就是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它阴森的气氛引来了大批成年观众的掌声,却可能吓跑小孩子。
该片在西方一些国家上映的时候,就被列入“限制级”。如果忠实于原著精神,未来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将会越来越阴暗和暴力,可儿童观众又是它的重要诉求对象,如何在镜头艺术与电影分级制度之间获得平衡,将是它始终要面临的问题。《哈利-波特4》的导演换成了《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导演麦克-纽维尔,他以喜剧片著称,说不定就是这种平衡策略的结果。
3.《天下无贼》:“警察一定能抓住小偷”
《天下无贼》的败笔,说来有点可笑,有人觉得是傅彪的戏“拖”了点,有人说是葛优的表演应该再“收”一点……但综观所有指摘,某期《锵锵三人行》的嘉宾一句话说得最到点上:“《天下无贼》典型是在中国拍出来的,我们的电影一定要告诉观众‘警察一定能抓住小偷’。”
像傻根这样的同志,已不是很少见的问题了,而是……根本就没有
很机灵的李冰冰,不过最后被抓的时候太没面子了
天下贼片粗略想来,什么《偷天陷阱》、《纵横四海》……但凡将侠盗与警察对立的影片,基本上都是魔比道高一丈,而偏偏在《天下无贼》中却是道比魔高一丈。试问,我们真的需要让冯小刚的一部电影来告诉我们究竟该不该偷东西?而只有刘德华死了、葛优被抓了才算是符合了我们的道德教义?要是那样的话,为什么不把诈骗宝马的同谋刘若英也一并解决掉,或让她流个产什么的,那样“教育意义”岂不是更强?《天下无贼》的结局是不是冯小刚的本意,我们无从考证,不过我们也确实知道,在中国拍片总有些特殊情况。
4.《十面埋伏》:剧本与演员的脱节
《十面埋伏》今年最值得让人向它表示敬意的地方就是由于它的树大招风,几乎吸引了全国媒体为全年的中国电影准备的“唾沫”,以至后来无数很差劲的影片再也没法让娱记们兴奋,其实连《天下无贼》和《功夫》都或多或少占了这个便宜。
重看了一遍《十面埋伏》,那些被无数所谓“斗士”们攻击过的所谓“硬伤”、“死点”,其实基本上是许多影片都可能出现的一些微小的穿帮镜头。而最大的败笔乃是剧本与演员的脱节,这一点在刘德华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很多观众说看到刘德华的某几场戏会笑。为什么?刘德华是偶像演员,银幕性格是定型、定性的,换句话说,让刘德华现在去演马仔,观众肯定接受不了,因为他已经到了演大哥的阶段,观众已经认可了他的成熟气质,听到“你不跟我走,你就得死”这样不属于他的台词,观众当然会乐。如果这句台词是从一个纯演技派的演员嘴里说出来,结果可能不一样。一位不久前在英国看了《十面埋伏》与《英雄》的朋友来信说,外国人没笑刘德华的台词,相反他们倒是对李连杰倒下后在墙上留下的一个人形的箭坑发笑不止。
换句话说:张艺谋在《十面埋伏》中要吸取的教训是在演员的运用上,要学会充分考虑某些背景因素,明星虽然名气很大,但如果用人不当,那为影片留下的败笔也将是“名气”很大。
5.《手机》:主题成了小道具
《手机》理论上算2003年的片子,但其主要票房收自2004年。它的败笔不在影片本身,而是人们对影片的关注点有些偏差。冯小刚的几部贺岁剧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是幽默,突然间出了部有“想法”的《手机》——得,被观众包括像崔永元、像金鸡百花评委这样的都给误解了,什么“男盗女娼”、“低俗下流”全来了。
难道我们真的是在“男盗女娼”吗?不是吗?
《手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社会学命题: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究竟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还是变远了?人与人之间是否应该或是否可能保持零距离?围绕着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冯小刚大打男女关系仗,借着在《一声叹息》中积累的“经验”炮制出了《手机》。但遗憾的是,观众们按照“欣赏惯性”仅仅把它看成又一部描写男女关系的影片。也就是说,人们误把“手机”当成了故事的道具。其实恰恰相反,所谓的“低俗内容”才是为阐释“通讯工具与人性距离”这个主题而设的“道具”。冯小刚在《手机》中的最大败笔就是没能让观众弄明白,究竟哪个是主题,哪个是道具。
6.《特洛伊》:剪辑版损害原片
《特洛伊》的败笔不是出在原片上,而是我们在电影审查过程中给剪坏了。我们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特洛伊》是经过删减的,我国影片还没有分级,因此一些色情暴力镜头必须剪掉。但问题是我们如何做到在剪片子时尽可能少地破坏影片的艺术成分?剪后的《特洛伊》中民愤最大的是阿喀琉斯的那场激情戏,两人刚开始拥抱,天突然就亮了……
虽然我们不能说阿喀琉斯是因为这个才准备放弃战争,但至少爱情的火花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幕,缺了对于这一幕的描述和刻画,那整个《特洛伊》几乎除了杀就是杀了。不是说我们的观众非要看什么“表演”,而是我们要让该有的表演至少在合理的情形下有所表示。
7.《蜘蛛侠2》:英雄救世要不得
《蜘蛛侠2》在美国大火,这说明一个问题——美国人给孩子们的“读物”没有进步。从1938年的漫画《超人》开始,到后来的《蝙蝠侠》、《蜘蛛侠》等等一直换汤不换药。《超人》也好,《蜘蛛侠》也好,这些二战期间的产物原本是为了给人们一种希望,因为那是一个需要大英雄的时代,而我们现在呢?
在和平年代,我们需要的还是拯救世界的个人主义英雄吗?不,我们应该开始学会塑造平凡的英雄了。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更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如何与周围的人合作,如何共同创造奇迹,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那些超能力的怪物!《蜘蛛侠2》的败笔在于它没能开拓出新的英雄模式。
8.《指环王3》:大结局未免嗦
《指环王》的鸿篇巨制终于有了个大结局,《指环王3》宏大的战争场面为电影史写下了几近封顶的一笔。然而,鸡蛋里挑骨头,该片的结尾部分实在有些嗦。在近200分钟的影片里,结尾部分占了十分之一还多,在长达22分钟的战后描述中,首先是弗拉多被救醒后与大家拥抱,其次是阿拉贡加冕国王并与心爱的人拥吻以证明人类的时代来到,之后是霍比特人回到家乡,娶妻的娶妻,写书的写书,再之后便是甘道夫、精灵族及弗拉多等乘船远行,最后镜头又摇回霍比特人的全家福……该交待的都交待了,作为一个三部曲的总结尾,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或许并不算长,如果只看最后一部,不少观众却几乎是站着看完这个尾声的,因为他们早就觉得该完了。
9.《后天》:可悲的政治道歉
《后天》的败笔在于它拙劣的政治道歉。影片中描述了为了逃难,“美国总统”不得不让自己的子民往南撤,以至越过国境寄人篱下,成了“难民”,而面对邻国的友好款待,这个泱泱大国对于自己以往种种不妥的行径终于表示悔悟。
应该说,对于表露了这种心态的该电影的创作者,我们应该表示敬意,但遗憾的是担负起这种道歉职责的其实压根就不应该是这样一部电影乃至这些文艺工作者。这就像大人犯了错,孩子出来道歉一样,世界人民要的不是这个!从影片的角度,《后天》作出如此处理其实无可厚非,可悲的是它提醒了人们——为什么只是电影?
10.《新警察故事》:两头讨好出问题
《新警察故事》在内地的成绩还不错,但有香港人曾表示由于影片求变,让人不大适应,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出在成龙身上。作为看着成龙片子成长起来的香港人,他们对该片前半部很长时间里,成龙的窝囊,痛哭流涕,跪地求饶很是觉得别扭,这与他们习惯了成龙风流倜傥、拳脚无敌的欣赏习惯着实不符。
只是这一点内地观众却不以为然,因为成龙在他们的心中更多的还是一个演员,他们对成龙的感情远没有香港人深。所以要说《新警察故事》的败笔,就在于它想同时讨好内地与港台观众的企图是错的。进一步说,随着近年来内地与港台艺人合作的加强,那些以为只是把演员、导演往一块撮合就大功告成的人是最缺乏智慧的。
[mp]http://www.okqq.net/mp3/2005.mp3[/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