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9阅读
  • 0回复

DVD必定收藏的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

楼层直达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772
金钱
40152
威望
130
贡献值
7546

中 文 名:《放牛班的春天》或《唱诗班男孩》
英 文 名:《Les Choristes》或《The Choir Boys》 94min
出品公司:嘉拉蒂影业公司 Galatée Films
导 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 Christophe Barratier
主 演:杰勒德•尊诺 Gerard Jugnot
    雅克•佩兰 Jacques Perrin
    戴迪亚•费拉蒙 Didier Flamand

影片点评:

也许是因为我的童年跟影片里的孩子一样顽皮和淘气;也许是因为少年的记忆里也有那么多相似的恶作剧;还也许是因为那些记忆还没有久远的让我无法记起。所以,这部影片能够跟我产生强烈地共鸣,它从始至终地感动着我!

以下是引用的影评!

马修在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来到号称“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做学监,这个学校里的孩子全是“问题"学生,被冷酷无情的哈珊校长以严苛的方式管理着。马修一方面要在校长的压制下工作,另一方面要面对顽劣的学生。宽和的他尽量避免关禁闭之类的惩罚方式,总是用善意来化解各种事端。一次他意外发现这些野孩子居然喜欢唱歌,于是他组织了一个合唱团,教他们唱歌。从开始时的粗声跑调到后来的美丽和声,孩子们的心灵和行为也随着歌声变化着。

孩子们投入于合唱之中,马修也重新燃起了自己的音乐家之梦,连校长冰封的外壳似乎也被和暖的春风吹开了一道缝。可是现实是严酷的,很快一切都被打破,马修也被赶出了学校。不过他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对学生们的影响是不会这样轻易被抹去的。

在所有的学生中,受他影响最大的是莫杭治,马修发现这个有着天使面孔和天使声音的孩子有着非凡的天赋,并帮助他进入音乐学院学习。莫杭治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指挥家,也就是影片开头出现的皮耶尔。

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新鲜,很常见的叛逆学生与爱心教师的套路:学生和老师从开始的对立到后来的和解,蛮横无理的校长,合唱团被外界承认和肯定,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了。

使得片子打动人心的是热拉尔•朱诺演绎的平凡教师形象。马修已到中年,矮胖,秃顶,放在人群中马上就被淹没了。他郁郁不得志,写的乐曲无人理睬,只能给人教音乐度日,已经放弃了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梦想。他没有桀骜不驯的个性,没有耀眼的才华,所有的只是对学生的宽容与爱护,以及幽默乐观的性格。面对学生的种种“劣行",他总是以善意的目光来看待,给他们恰当的惩罚,给他们改正的机会。面对校长的高压,他并不是奋起反抗,而是采取迂回战术,在制度下尽力周旋,给学生留出一点自由的空间。而且,影片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并没有来个大团圆的结局,老师和孩子们从此过着自由愉快的生活。马修最终还是被赶出了学校,一直到处去给别人教音乐维持生计,直到去世。这个结果更具有现实感和可信度,也让人平添了一份心酸。马修是天使,不过不是高高在上的天使,而是堕入凡间的秃顶天使,他给别人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却没有能力给自己一个好的生活。本来天使就是对别人而言的,对自己反而是做不了什么的。

整部电影最让人沉醉的就是穿插其中的孩子们的歌声了。尤其是扮演莫杭治的让巴堤莫里耶,他的独唱部分犹如天籁,几次让我泪盈于眶。如果说马修是心灵的天使,他就是歌声的天使。在其他孩子美妙和声的衬托下,他那纯净清亮的声音好象湛蓝天空下的飞鸟,自由轻灵,穿透人心,让人感觉自己的心好象也被插上了翅膀,跟着他的歌声一起飞翔。

片子的缺憾也是有的,就是对人的情感描写不够饱满。倒不是说希望有多煽情,而是一些本该有的感情也缺失了。最突出的就是莫杭治对马修竟然出奇的淡漠,对于这样一位完全改变了自己人生的父亲一样的老师,他始终表现的很疏远,而且居然都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这样的安排反而比煽情显得更刻意。

看过一些人对这部电影的感想,多半都设想如果自己也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该有多好,心里大约也会想一下目前备受争议的教育和师德的话题吧。我不知道如果马修来到现在的中国,即使是面对着最出色的学生,也要每天早六点半出门,晚六点半进不了家门;一星期四五个晚上在学校加班上课,每个月有一天休息;周周考月月考,自己的收入和饭碗都要靠考试成绩来维持;学生一旦出了任何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工资奖金就要被扣,还有可能被降级以致辞退;寒暑假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补课,余下时间的3/4用来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以便到年底的时候能够拿到奖金和有评职称的资格。在这样的状况下,他还能不能继续用片中的方式对待他的学生呢?当一个人的生存空间被压榨到这样狭窄的程度的时候,大约什么都顾不上了吧。至少我知道,很多教师的孩子因为家长无暇顾及教育而成了“问题学生",讽刺的现象啊。最讽刺的是南京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结果高考成绩一落千丈,无奈又重拾恶补填鸭的老路。

 
帖子相关图片: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永远是这么巨大,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是学生期盼的,也是教师们愿意施行的,可是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一切都只能退让。我们目前所能做的,也无非是在这样的电影中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温暖和煦,让心灵跟着孩子纯净的天籁之音飞越于体制之上,暂时体会一下自由的感觉,同时期盼着将来的改变。

温度已经开始变得很低,南方的潮湿空气更是让寒意渗入肌肤,而我却在这样的寒夜被刀子拉到街边的排档吃宵夜。一桌坐着的都是他初中时的狐朋狗友,烧鹅、萝卜还有三毛,他们每一位都是从工读学校毕业的。

在那个时候被送去工读学校的都是问题学生,我们都这么定义学校里的那帮不安生的学生们。在很多年后我和他们坐在同一张桌子吃饭,从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到了最初的张狂,只剩下被生活蹉跎的无奈,只有偶然聊到当年学生时期的威风时才又显露难得的意气风发。生活或者社会让每个人似乎都没有太好的光景,如果可以也只是搞个小生意了以渡日,更谈不上人生的功成名就了,就象是被遗忘在北风之中。

我给每个人点上一支烟,微光照亮着每张风尘的脸庞,心想着这便是实在的生活,而那只是美丽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克蒙特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号称“池塘底部"的寄宿学校,他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的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样的寄宿学校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工读学校,同样装满了大群的问题孩子,但在电影里我看到了那个温情的克蒙特,在身边看到的是这几张在工读学校中不曾遇到过克蒙特的脸。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这是生活告诉我们的,这样的工读学校寄宿学校到处都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到处都是,但是这样的学校里可能更多的是对问题学生天生厌恶的老师,而很少有克蒙特出现。所以我们会感动,我们会被《放牛班的春天》感动,因为他给了一个现实中不容易得到的感动,让我们在现实中失落的心灵在观赏影片时得以抚慰。

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克蒙特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雅克•贝汉,《迁徙的鸟》、《喜玛拉雅》和《微观世界》的制作人,本片开头那位优雅迷人的白发音乐家——老年的皮耶尔就是他扮演的。

克里斯巴哈蒂,雅克•贝汉的老搭档,一起制作了《迁徙的鸟》、《喜玛拉雅》、和《微观世界》,有过十年以上音乐制作人的经历,这部电影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雅克贝汉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字,这个在演员和导演双重身份上都取得杰出成绩的人,他让《放牛班的春天》几乎成为了又一部《天堂电影院》,同样在两部影片中担当着制片人,又同样在两部影片一个几乎相同的开篇中饰演了一位回忆者的角色,《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家,《天堂电影院》中的导演。但是由于有《天堂电影院》这样珠玉在前,难免让《放牛班的春天》这样一部不错的电影留下暗伤,与经典失之交臂。同样个人以为影片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足,主要在于学生们对克蒙特老师的情感宣染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作为莫杭治而言,他的人生因为克蒙特而改变,却似乎一直对于他和克蒙特老师的相互情感着墨太少。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历来让人感动,不论是《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生命因你而动听》皆是如此,既使如搞笑的《摇滚校园》也能让人为之动情。但法国电影就是如此与美国电影不同,他的煽情总是在平淡中积蓄,在最未处让一切升华,在落幕后尚能令人气息不平。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确能做到这一点。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那么,影片中途出现的有些心理问题且行为躁动、反叛的“蒙丹"有何作用呢?表面上看,这个人物与主题并不相干,而实际上却是导演埋下的一种与莫安琦等享受音乐的孩子的对比。这种对比是建立在克莱门特对孩子们的爱和校长对蒙丹的酷刑上的,隐喻了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漠不关心,这个畸形教育所产生的受害者无疑是一种悲哀。而当警察带走蒙丹时特写他对克莱门特的一笑和之后蒙丹在孩子们去玩时火烧校舍两处不知是否为导演安排的蒙丹对克莱门特的一丝感激,不得而知。

在克莱门特与校长互相斥责对方那场张力十足的戏后,克莱门特愤然离开了学校。镜头很漂亮地让克莱门特呈稍斜的方向拐过了弯,一脸茫然附和着旁白“我不知这些孩子是不是冷漠得居然不过来送我……我是多么希望他们站在这里拥向我、送我……"童声的合唱再次响起时,他发现了孩子们抛洒下来的上面写有送别他的纸飞机,镜头由那挥着手的窗户向下俯视着克莱门特,到随着他远离的步伐回头仰视着那伸出一双双小手的窗户的渐渐消失,再到他随音乐踏着有节奏的步伐离去,一切都飘在那伤感的美中。

《放牛班的春天》如像《死亡诗社》、《生命因你动听》等励志影片一样,在描写着师生之间的感人故事,而本片充满着温情与一种仿佛经历过什么后的平静。永远也无法忘记在演出时,当克莱门特示意莫安琦开始属于他的独唱时,对话式的镜头缓缓地推向了两人的眼睛,童声中的两个心灵彼此汇集到一起,那是给予的高尚和被给予的感激,一切因音乐而来,来得那么自然和优美。

仍然沉浸在那如天籁的童声中,仍然回味着克莱门特那平凡中的伟大,仍然直视着莫安琦那双清澈的、充满感激的眸子……影片所赋予我们的太多,也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尽情地热爱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