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5阅读
  • 7回复

【尘封记忆】――记录相声百年沧桑

楼层直达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4878
金钱
888
威望
23
贡献值
3
— 本帖被 孤单芭蕾 执行加亮操作(2007-06-16) —






    相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一点毋庸执意,我相信绝大部分朋友都喜欢听,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欢乐,笑过之后回味,还能从中悟出很多人生哲理.我本人就很喜欢相声,偶然的找到这些图片,发给大家,让我们通过这些老照片来一起回顾一下相声的百年沧桑.





    相声占‘说’、‘学’、‘逗’、‘唱’这四门口技,就是模仿曲艺‘信角鼓’里的特点......这个曲种从它的形成上讲,是以唱为主,以说当先。不管它是学,或者是唱,在它的正题开始之前总是先说一个铺场的小段,说完之后才进入正题,所以它占有‘说’字。它的‘学’是双学一人,名为‘双簧’。前面也使铺场小段,学是主科。‘逗’是用熟练的艺术语言技巧,引出丰富多彩的幽默笑料。‘唱’是它能唱出各地不同的各种曲调......相声用不着乐器伴奏,所经它只用‘八角鼓’里的‘说’、‘学’、‘逗’、‘唱’这四门口技来充实和丰富上演的节目。"具体说来,"说"、"学"、"逗"、"唱"的内容是这样的:





"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铁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钎儿》等。





"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国)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悖悖、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相声的"说"、"学"、"逗"、"唱"与"全堂八角鼓"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全堂八角鼓"是相声的"说"、"学"、"逗"、"唱"的根,因此,这里以"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相声的"说"、"学"、"逗"、"唱"的影响略作考察。





康熙、雍正、乾隆是清代的鼎盛时期,为各种杂耍技艺的繁荣提供了较充分的条件。这些皇帝都曾提倡宣读《圣谕广训》,以巩固统治;演唱《大有年》、《万民乐》,颂扬"八旗一统,国泰以安"。虽对各种小曲屡颁禁令,但,他们自己却热衷戏曲、杂耍,耽于享乐。乾隆皇帝曾六耳江南,到处观戏听曲,征召评弹等艺人进京献艺。每年坤宁宫祭灶,还坐在正炕上,自击鼓板,唱《访贤》一曲,这就推动了民间伎艺的发展和交流。同时 ,承平日久,旗子弟逐渐废弃射骑生活,加以按月友取饷银,生活富裕。当票友,走票局,演唱"全堂八角鼓",自娱娱人,蔚成风气。民间艺人学唱后,开始进杂耍馆,走堂会,实现了汉族民间伎艺和满族伎艺互相交流。






"八角鼓"是"全堂八角鼓"的简称,属于综合表演的伎艺。全堂包括"鼓"、"柳"、"彩",具体形式有五音大鼓、杂牌子曲、琴腔、大岔曲、逗哏、枣核儿腰节、联珠快书、拆唱八角鼓、双簧、变戏法等。此外,民间伎艺还有口技、评书、十不闲、莲花落、南板马头调、京韵大鼓、北板大鼓等。"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滑稽突梯,令人喷钣",对相声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八旗子弟演唱的"拆唱八角鼓"不以正旦、小旦为主要角色,而改以丑角为主要角色。"拆唱八角鼓 "有正、丑两种角色。根据故事内容,人物多少,由三至五人分包赶角,一般以三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弹弦的也兼唱一两个角色。演唱时,仅丑角一人化妆,即以丑角为主。唱词之外穿插了很多插科打诨的主白成份。这些插科打诨大都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只是为了逗笑。"拆唱八角鼓"包括"说"、"学"、"逗"、"唱"、"吹"、"打"、"拉"、"弹"八项技艺,其中又以"逗"最为重要。





从现有的资料看,丑角的"逗"与相声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谐音打岔、俏皮话等十分类似。"拆唱八角鼓"的丑角的"逗"可能源于北京流行的高腔戏的丑角的插科打诨。"拆唱八角鼓"的逗哏由三个人表演,与今之相声的"群活"酷似。旗籍子弟演唱的"全堂八角鼓"形成以后,民间艺人纷纷效法,作为谋生手段,到杂耍馆或走堂会作艺。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4878
金钱
888
威望
23
贡献值
3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6-16
Re:【尘封记忆】――记录相声百年沧桑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4878
金钱
888
威望
23
贡献值
3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6-16
Re:【尘封记忆】――记录相声百年沧桑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4878
金钱
888
威望
23
贡献值
3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6-16
Re:【尘封记忆】――记录相声百年沧桑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4878
金钱
888
威望
23
贡献值
3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6-16
Re:【尘封记忆】――记录相声百年沧桑

相声演员侯跃文从艺40余年,精彩的段子家喻户晓,深受大众喜爱。







  1961年,在中央电视台红领巾演出队的一次实况播出中,一位少年快板演员的表演令人瞩目。他那胖乎乎的小圆脸黑里透红,憨厚可爱,可那一眨一眨的小眼睛里却又不时射出狡黠的目光,使人觉得他在稚气中不乏调皮的神色。他的表演是成功的:口齿伶俐,感情丰富。在热烈的掌声中,他回到后台,受到了导演果青和辅导员老师郭全宝、郝爱民的表扬。这就是石富宽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面对全国观众的演出。从此他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在广播中,在荧屏上,直到今天。

职业:国家一级演员

  著名相声小品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十大笑星之一。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及各种大型节日晚会,是国内深受欢迎广大群众喜爱的相声演员。1965年至今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任相声演员。

  1984年表演的相声《糖醋活鱼》获全国相声比赛一等

  曾与侯耀文合作的相声作品有:

  《学外语》《口吐莲花》《反正话》《侯大明白》《京九演义》《一封公开的情书》《财迷丈人》《糖醋活鱼》《洞房破迷信》《楼上楼下》等等。







    姜昆,中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1985年,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同年,担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职务,并当选中华青年联合会常委。1995年,辞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职务,担任了由他在1990年创立的中华曲艺学会会长。他编辑的200万字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成为研究中国相声珍贵的权威性 资料。 他创作的《姜昆相声集》是中国相声界人手一册的教科书。 1998年出版自传体《笑面人生》,并于当年创办中国相声网,把世界的笑引向了中国,把中国的笑洒向了全世界。2004年担任中国文联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

《错走了这一步》、《老奶奶看排球》、《虎口遐想》、

《电梯风波》、《着急》






  汪洋,艺宗马派,亲受马三立老人科班,后拜恩师于世猷先生。学徒出师,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编导专业,毕业后到天津曲艺团,深受诸多前辈名家指点,基本功扎实,创作表演的相声多次获奖。
  因在199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模仿相声大师马三立为观众接受和喜爱。马老本人对此也给予充分肯定,并亲自授予汪洋艺术版权,全权委托他主持创作拍摄了18集电视连续剧《马三立》,汪洋在片中扮演了马三立的一生(从14岁—70岁)。
  除主演《马三立》一剧外,汪洋还曾在苏里执导的喜剧《月亮跟着星星走》担任主演,在《连升三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有出色表演,《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吃疯人果的贪官刻画入木三分,深受圈内外称赞。
  汪洋于1993年独自一人到北京闯荡至今,在人生和艺术上历经风雨,这期间的故事,被《东方时空》采编播出,曾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联欢晚会及《曲苑杂坛》、《综艺大观》、《欢聚一堂》等栏目的撰稿和表演。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主持《一笑茶园》中的《百叶窗》达100期。98年、99年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老区演出,并于99年出访美国。
  近三年来,汪洋集自己的创作、表演、策划的优势,全力于“电视栏目”,先后的栏目有:
  山东卫视的《金日有约》
  辽宁卫视《周末全家欢》、《幸运50分》
  北京有线台《浪漫久久》
  福建东南卫视《有你有我》
  河北卫视《心心广场》、《真语人生》
  郑州电视台《商都竞买场》
  中央二台《中华风采,现在开奖》
  北京台和上海台同播《梦想成真》等。







这老头太神了,他儿子杨仪,我也特喜欢






  有他在的《艺术人生》,当然不会缺少快乐,虽然说大半生的艰辛劳苦,让他的人生早早浸透了泪水与血汗,但是他仍旧会以一副笑面为你娓娓道来,让你在笑声中品味他的人生百味、喜怒哀乐。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杨少华,当然少不了加上个前缀:著名的相声大师、曲艺艺术家。多年以来,他始终不想把那些繁琐的褒扬加置在自己的名字前,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自己仍旧是个平凡的相声演员,给大家带来笑声与快乐是本分,喜欢他的,就不妨称呼他为老朋友,如果戴着一个“家”的帽子,自己以后再给大家说相声时,会一身的不自在。
  老先生的朴实与风趣,正是无数观众无比喜欢热爱他的原因,在得知杨少华即将作客《艺术人生》栏目之后,很多人都是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地赶赴演播现场。几个小时的时间,大家仍旧感到有点短暂,不太尽兴,都说能够在杨少华笑言笑语的背后感受这么多,再多的周遭也都值得。



级别: 风云使者
发帖
4878
金钱
888
威望
23
贡献值
3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6-16
Re:【尘封记忆】――记录相声百年沧桑

冯巩

  1957年出生于天津,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








  冯巩在相声里是个机智而幽默的形象,在电影里多是善良的形象,由此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由于艺术界个别人,时有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事,使一些人对演员有一种习惯的看法:台上教育别人,台下需被别人教育。其实,艺术界的多数人表现还是好的,冯巩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冯巩是个孝子,也是个贤婿。他常说一句话:“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能爱谁呀!”在父亲肾衰病重期间,他把年近八旬的父母接到北京,千方百计请名医日夜看护、精心照料,伴随父亲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母亲在天津居住,冯巩几乎每隔10天就跑天津一次,以尽孝心。不仅如此,对岳父岳母,冯巩同样孝敬。10年前,他把岳父母接到北京,与全家合住狭小的两居室,三代人和睦相处,颐享天年。熟悉的人都说:“冯巩真是个大孝子。”冯巩是个演员,却有一颗平常心。无论在任何地方,遇到请他签名、照相的年轻人,他再累也不让观众失望;在生活上,他也从来不给组织添麻烦,在1980年至1990年间他没有自己的住房,是在单位办公室里度过的。团里排练厅旁临时用木板隔开的一间房,就是冯巩的家。夏天西晒,当时3岁的儿子身上长满痱子;冬天北风呼啸,黑灯瞎火,静得吓人,冯巩又时常去演出,他的妻子搂着孩子有时通宵都睡不着。但冯巩从没向领导诉说过困难,直到1991年团里分了他一套住房,分房领导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你是咱们团里这么多年来没提住房困难的人。”冯巩聪明机智,为人却十分厚道,重情义。同事赵保乐在外地演出时突患甲肝,转氨酶比正常人高几倍,浑身发黄。冯巩裹着件军大衣在病床前陪了3天,医生发现后提醒他可能被传染上,冯巩却说:“异地他乡,我住在旁边,他心里踏实。”中央电视台导演张扬早年住在一间9平方米的小平房,父母从东北来京,住的院子里没有下水道,生活不便,冯巩和牛振华一起硬是在院里帮助挖了一条几十米长的下水道沟,街坊邻居深受感动,纷纷赶来帮忙;1992年的一天,刚搬进楼房的冯巩遇到隔壁邻居突然发急病,虽然素不相识,他二话没说,连夜把病人送进医院,挂号、找医生、一通忙活。在文艺界还存在某些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的今天,他却宽以待人,广交朋友,积极向有关部门举荐人才,牛群、牛振华、赵本山、吴琼等许多知名演员当初都经过他的大力举荐。大概正是缘于冯巩忠厚的为人,他的朋友在各行各业都有,大家信服他,尊重他。冯巩曾对朋友们说过:我是老百姓捧起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做让老百姓高兴的事。

  从没向领导诉说过困难,直到1991年团里分了他一套住房,分房领导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你是咱们团里这么多年来没提住房困难的人。”冯巩聪明机智,为人却十分厚道,重情义。同事赵保乐在外地演出时突患甲肝,转氨酶比正常人高几倍,浑身发黄。冯巩裹着件军大衣在病床前陪了3天,医生发现后提醒他可能被传染上,冯巩却说:“异地他乡,我住在旁边,他心里踏实。”中央电视台导演张扬早年住在一间9平方米的小平房,父母从东北来京,住的院子里没有下水道,生活不便,冯巩和牛振华一起硬是在院里帮助挖了一条几十米长的下水道沟,街坊邻居深受感动,纷纷赶来帮忙;1992年的一天,刚搬进楼房的冯巩遇到隔壁邻居突然发急病,虽然素不相识,他二话没说,连夜把病人送进医院,挂号、找医生、一通忙活。在文艺界还存在某些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的今天,他却宽以待人,广交朋友,积极向有关部门举荐人才,牛群、牛振华、赵本山、吴琼等许多知名演员当初都经过他的大力举荐。大概正是缘于冯巩忠厚的为人,他的朋友在各行各业都有,大家信服他,尊重他。冯巩曾对朋友们说过:我是老百姓捧起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做让老百姓高兴的事。





常贵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1942年生于相声世家,系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坤(艺名小蘑菇)之长子。1954年拜相声表演艺术家赵陪茹先生为师,1958年参加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多年来,走遍祖国各地,成为国内广大观众喜爱的笑星。常贵田不但有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而且能自编自演创作新的相声作品。如《喇叭声声》、《动力研究》、《帽子工厂》、《祝你成功》等,均被评为优秀作品。
   他的作品除演出外还拍摄成电影、灌制了唱片、录音、录像,在国内或香港的报刊杂志上发表。部分收录在《常氏相声选》中。近年来,常贵田还涉足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表演形式,以丰富自己。
   常贵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并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著名相声演员王平“说”相声:不惧敏感话题
 
  在12月12日举办的田连元收徒仪式上,担任主持人的是著名相声演员王平。王平妙趣横生的主持,让这个收徒仪式添了许多彩儿。
  “交出话筒”后,王平一下子安静下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平没有回避任何敏感问题,而是有一说一   
  “教相声难于说相声”
  著名相声演员王平现在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相声演员,一个是鞍山科技大学艺术系教授。记者问王平:教相声和说相声哪个容易?王平回答:“都不容易,但教相声更难。”
  难处之一是没有正规教材。王平告诉记者:他隔周去学校讲课,共8个课时。教材都是他自己撰写的。为了让学生们能听懂,他甚至要将一段相声拆开,逐句分析,字字讲解。
  难处之二是研究相声的人太少。担任教授的王平谈起相声多了份学者气。相声已经有140年的历史,但真正潜心研究相声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给学生们上课,根本找不到一本好的教材,这对相声的发展是无益的。”不知道开始教相声的王平会不会成为相声界的专家学者。   
 
“相声不适合春晚”
 
  对于春节晚会,快人快语的王平称:“根本没有准备。哪一年我也不准备。”
  说起春节晚会相声的萎缩,王平称:“一点儿也不奇怪,是传统的表演形式使相声有了局限性。”王平称,在春节晚会上说相声很难,一是难在题材上,如何把握适度;再有是相声这种表演形式。相声的表演形式如果不改变,迟早有一天会被踢出局。“像春节晚会这样的大型晚会演出,那么大个舞台,站两个演员,我给大家说段相声,不可想像。”王平激动地说。
  冯巩在春晚的节目一直有争议,有人甚至评价那是“冯巩自称的相声”,从传统意义上说,冯巩的表演已经不是严格意义的相声了。对此,王平显得极其宽容:“其实,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合,是能让观众笑起来。”
 
“什么干好都是正业”
 
  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相声演员不务正业”之说,王平并不能接受:“什么叫不务正业?相声艺术需要借鉴姊妹艺术的长处,没什么不好。”
  王平得意地宣称:自己刚刚参与了《马大帅2》的拍摄,在剧中扮演一位自由撰稿人,30集的长戏,王平的戏跨越了17集。拍戏时,王平跟宁静、范伟、艾敬都有对手戏。“这个过程对我的艺术表演很有益处。牛群也一样,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好,什么做好都是正业。” 






“斗斗!”“宽宽”,“俩熊猫啊”!






这个要留做纪念



级别: 荣誉会员
发帖
7733
金钱
15693
威望
730
贡献值
11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6-16
Re:【尘封记忆】――记录相声百年沧桑
楼主有心,辛苦啦!!!!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35467
金钱
4023
威望
34
贡献值
4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6-16
Re:【尘封记忆】――记录相声百年沧桑
谢谢,好相声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