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9阅读
  • 4回复

电影中体味残酷的青春

楼层直达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12002
金钱
713072
威望
1904
贡献值
522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青春变得不再纯洁和美好,而是与死亡相随,沉淀在我们心中的青春片也同样充满着不安、放任和绝望的情绪。反常吗?物质的发展把精神境界的提升远远抛在后面;在童年和成人的夹缝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幸福的一代在不幸中求索,在一切失衡的局面过去后,总会有一种力量恢复均衡,这时,成年已在向你招手。

  不要再抱怨你的青春,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东西弥足珍贵,堪费你的一生去缅怀和追悼,这东西最不易保存和看守,总有一天,你愿拿一切去换取一张不复存在的回程票,来完成人生中惟一对美好的祭奠。


残酷青春--《青春残酷物语》,日本,1960

  有许多以残酷为名和标榜残酷影片,但没有哪一部像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那么惊心动魄。

  高中生新庄真琴和朋友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游玩,入夜了,她搭便车回家,一个不怀好意的中年男人把她拉到了旅馆,幸运的是她被经过的藤井清所救,这可能是另一个不幸的开始。第二天,到处在上映南朝鲜学生暴动的纪录片,街头轰轰烈烈举行反对“安保”的学生示威,阿清与真琴却无所事事,在水边的木材厂,阿清强JIAN了真琴,事后安抚一番。不久,厌倦了的阿清勾搭上了一个中年富婆,但他终于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真琴,于是二人正式同居了。为了应付真琴怀孕带来的一系列开销,阿清和真琴无耻地用美人计勒索中年男人。真琴再也受不了这种生活了,终于上了另一个男人的床。阿清用勒索来的钱为真琴堕胎。后来两人被捕,阿清被富婆救出,真琴被送进了感化院。阿清狠心地与真琴分手了,却因钱的问题而被流氓团伙生生打死。真琴被一个男人诱骗上车,在试图逃走时跌落车下,在车轮不断的前进中被拖死。

  影片拍摄于1960年,对此后的日本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佳作频出的大岛渚最重要的代表作。真琴和姐姐两人集中体现两代日本普通人的不同青春。永远循规蹈矩的姐姐只能徒劳感叹:“我的青春是否过于平淡”,那是一段没有反抗的灰色青春记忆。这样的结局真的就圆满吗?真琴和藤井的反抗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反抗的实质是得到那些不被允许的东西,像60年代那句著名的口号:要是吃维他命犯法,我们早就吃了。反抗的形式则是对抗一切——包括自己。他们可以打碎社会确立的准则,但面对的依然是空虚。大鸟渚冷静地审视着青年的反抗和愤怒,伤感地反思着自己的青春,得出了悲观的结论。



放浪青春--《猜火车》,英国,1996

  继六十年代之后,世纪末的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勘塌,同六十年代不同的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这种精神勘塌具有超越地域的全球性,《猜火车》即是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作。因此它一问世,就得到了新人们的追捧和保守派们的视作洪水猛兽的恶毒攻击,较之前辈,当今青年的放浪和颓废更为清醒和理智,他们天性未泯但自甘堕落,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信仰。

  影片展示了以“青头”为首的一帮颓废青年的真实生活:他们终日东游西逛,无事生非、打架、酗酒、泡miss、吸毒,当一切打发时间的手段都用尽后,坐在铁道边猜测下一列火车经过的时间成为最具娱乐性的活动。还领养了一个父不详的婴儿,对于靡烂的生存状态,他们虽然时而反思一下,但基本满足于现状,因此不准备改变,逃避一切责任和社会道德规范,全都是海洛因的吸食者。而主人公青头的生活似乎只在吸毒和戒毒两件事间拉钜,经历数次失败后他痛下决心,然而在一粒大麻的诱惑下又钻入了马桶,在一次集体的吸毒发泄后,他们发现小婴儿意外死亡,小生命的死刺激了每一个可能成为父亲的人,尤其是青头,他一定要戒毒,他竟然真的成功了。此时,昔日的伙伴找到了青头,强迫他参与了一起巨额贩毒,最终他偷走了所得的钱消失在人群中。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部劝你吸毒、教你堕落的影片,那你就应该把它扔进垃圾箱。在他们放浪形骸的青春背后是痛苦的挣扎和绝望的呼喊,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刻板生活,却实在找不到切实的道路。青头似乎是用他的青春片作了反抗——背叛了朋友和过去。把海洛因和他过去的张扬与狂妄一同葬送在一去不返的青春岁月中。幸运?悲哀?



爱情青春--《爱情故事》,美国,1970

  1942年,美国出品了第一部以《爱情故事》命名的电影,直到今天,几乎每年都有以这个名字注册的电影被制造出来,但事实上,只有派拉蒙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那部影片才是这个名字的真正主人。
  为了营造更为简单的氛围,故事被挪进了哈佛的校园。一对青年男女在美丽的校园里邂逅并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才发现彼此门第的悬殊:男孩的家族甚至是这个学校的创建者之一,而女孩的父亲只是个烤甜饼的。他们当然不会顾及这一切,男孩为此脱离了家族,与女孩共筑爱巢。在艰辛又充满甜蜜矛盾的生活中,他们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男孩终于拿到律师执照。这时,病魔代替了门第和金钱成为阻隔爱情的凶手,尽管男孩终于向父亲开口求饶,绝症终究夺走了女孩的生命,爱情在生命的终结中获得了永恒。

  这是一段名符其实的爱情故事,在影片中除了青春的爱情之外,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东西。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如何能成为经典至今仍令人费解。60年代的好莱坞阴云密布,惨淡经营,派拉蒙是最艰难的一家,他们已经到订了向连锁餐饮业和旅馆业进军的计划。是《爱情故事》拯救了派拉蒙并复苏了整个好莱坞,随着《爱情故事》上映后的巨大成功,十年的萧条终于结束了。60年代的青年们大都不看电影。他们吸大麻、唱摇滚乐、乱搞男女关系、时不时来点反战游行。电影,是什么东西。经过了十年的思想的解放、个性的张扬、艺术的反叛,60年代终于在青春的即将完结和厌倦中走到了尽头,纯真的爱情在一夜之间战胜了性解放的浪潮,胜利回归。《爱情故事》出现后,这单纯美好但严重脱离现实的青春爱情成为了主流,那些充满反抗意味的青青和残酷爱情的电影不复存在。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就这样,作为见证时代的先驱,《爱情故事》成了一段独特的经典。



灿烂青春--《野芦苇》,法国,1995

  《野芦苇》是对一个已逝时代浪漫化的描述,对青春的诗意和困惑的缅怀。回忆里的一切阳光灿烂,尽管那是一个太不寻常的年代。人们终于看到了不那么苦大仇深的关于60年代的描绘。1962年,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爆发,如何看待这场风暴,如何接纳那些从阿尔及利亚撤回的大量正统的法国侨民。这种尴尬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法兰西。《野芦苇》讲述的就是1962年的灿烂青春。

  1962年,一向平静的西南小城也受到了独立风暴的影响。故事发生在一所寄宿中学的三个男生弗朗索瓦、赛杰、恩利和一个女生玛依之间。玛依的母亲艾弗蕾丝女士在学校教法文,同时也是一名反战的共产党员,但她没有帮助赛杰的哥哥皮埃尔,后者战死在阿尔及利亚。弗朗索瓦和玛依是一对恋人,但他们从未有过性接触。赛杰很喜欢玛依,玛依对他却没什么感觉。弗朗索瓦在和赛杰建立起良好友谊的过程中对赛杰产生了好感,进而发生了关系。弗朗索瓦痛苦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然而赛杰不想保持这样的关系。另一位主人公恩利是被迫离开阿尔及利亚的侨生,他支持那些右翼的法西斯组织,坚定地站在反对独立的一方,因此在思想上与大多数人格格不入。革命的结果没有因恩利的情感而改变,当阿尔及利亚革命成功的消息传来后,恩利愤恨不已,到镇上准备烧毁共产党的机构,却意外地遇见了玛依,对她产生了感情。毕业会考的成绩就要公布了,四个年轻人相约去河边游泳,他们有点紧张,但是什么也不怕,生活中有比考试和战争更伤脑筋的事,在那个阳光烂漫的日子里,他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野芦苇》没有像其他影片那样刻意地营造时代气氛,而是还青春以应有的坦诚和敏感。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主人公弗朗索瓦的身上。他和三个看起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友情并不断地沟通和撮合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他让玛依安慰失去亲人的赛杰,出马调停赛杰与恩利的冲突,促成玛依和恩利的相识与相爱。当性和政治走入青春,社会也就介入了人生,芦苇般脆弱和坚韧的青春在成长中学会了坚强。对于生活,他们年轻的心作出了各自不同的坚定抉择。一切都似《野芦苇》里灿烂的阳光,青春是美好的。芦苇经受了风的洗礼,收获了成长的烦恼和欢愉。



醒青春--《死亡诗社》,美国,1989

  一所刻板、封闭的著名学校,青春朝气的学生们身着老成持重的服装,在保守古板的老师监狱般的教学中被机械地灌输着数学、拉丁文……。直到有一天,基延老师出现了。他的出现打破死气沉沉的校园生活,一切都变得多姿多彩。他热爱生命,学识渊博,鼓励年轻人追求个性。他领着学生们撕烂那些陈腐的书籍、领着他们高声朗诵惠特曼的诗句、领着他们站上讲台重新眺望世界寻找真我、发掘他们真正的理想、鼓励他们表白爱情,青春第一次毫无保留地绽放。

  矛盾总归是要来的,沉寂已久的保守势力终于发威了,尼尔成了最直接的牺牲品,在理想和父权中他选择了死亡,刚刚绽放的青春遭遇最沉重的打击。“死亡诗社”分崩离析,不久查理被开除了,还有亲爱的基延老师。一切又回到了影片的开始,我们不禁怀疑,就是这样吗?接下来的一切没有让我们失望,这个经典的结尾意味深长,虽然它已无法改变基延老师离去的命运,但我们看到的是爱和真理的种子已在青春的心中生根,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发出了青春觉醒的咆哮。



《发条橙》,美国,1971

  《发条橙》是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小说最初在美国发行的时候,发行商坚持将小说描写亚历克斯长大后最终放弃了暴力,并结婚生子的最后一章删去了。而伯吉斯一直对这一章耿耿于怀,一直认为没有这一章,他的思想就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他一直不满意美国版的《发条橙》,不管小说或是电影。

  《发条橙》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它里面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的电影。而且因此它成为了继《午夜牛郎》后的第二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x~级电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库布里克删剪掉了电影里的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改为了R级。

  《发条橙》在英国的上映比在美国更不顺利,它被归罪为几件谋杀暴力事件的元凶。于是,库布里克请求华纳公司停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英国也在国内禁止了此片的放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纽约的电影评论界评价《发条橙》为美国1971年的年度最佳电影,而库布里克则为年度的最佳导演。它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接的提名。



《野性骑手》,美国,1954

  摩托车同电吉他、朋克头、嬉皮风格一样曾作为一代青年人反叛的标志。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在街道上惹事生非,而后呼啸而去,它就是这么幼稚,但当时青年把它视为对抗社会的手册。“摩托公路片”始祖,《逍遥骑士》早期探索版。



级别: 新手上路
发帖
3
金钱
4234
威望
0
贡献值
0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11-23
经典好贴!都是很喜欢的电影,但遗憾的是没有下载地址。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12002
金钱
713072
威望
1904
贡献值
522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11-17
《循环自杀》

最近,听说附近有所中学一个15岁的男生自杀了,有人猜测是由于前几天男生没交作业,老师把几个没交作业的学生家长都叫到学校教育了一通,家长回家后也没如何严责该男生,只是告之其要做作业,也许男生就是不想做作业,结果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放学回到家在自家的电风扇上上吊自杀,等家长发现送去医院却为时已晚……据说,事发那天,男生放学后还买了羊肉串一路吃着回家的。

  为了不愿做作业而自杀,这个原因在成年人看来未免有些可笑,虽然可以当作故事来听,但心情无比地沉重起来。近日正巧看了一部有关自杀的离奇电影,片名叫《循环自杀》(Suicide Circle),不妨在这里重温一下。说它离奇,倒不是这部电影的构思有多新鲜,而是开头的自杀事件有点匪夷所思, 54个穿着制服的女学生,手拉手谈笑中同时跳入新宿地铁的甬道,任由疾驰而来的列车从身上碾过,一时间,甬道、车厢、站台上血肉横飞,54个人的鲜血染红了整个世界。

  事件立刻造成轰动,警方尽全力调查,但自杀事件却防不胜防,连负责此案件的黑泽刑警本人也在侦察工作中自杀身亡,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警方终于逮捕了自杀俱乐部的首脑Rolly,却没能阻止自杀人数的上升,事实上以Rolly为首的自杀俱乐部所犯下的罪行与本案无关,真正的幕后黑手竟是一群小孩,他们依靠正走红的少女演唱组的歌词及海报等向人们传递着讯息。   除了开头54名女生自杀的血腥场面,片中还有中学生集体跳楼、女朋友集体上吊、家庭主妇切手等等让人看得很不舒服的场面,其感官刺激的程度可与《杀手阿一》媲美。而最令人意外的是刑警黑泽的自杀,对于像黑泽这样的中年人来说,时代从电视媒体发展到网络媒体,即使在他的监督之下,儿女仍是走上了绝路,当他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却看到一片血流成河的凄惨景象,可以想象他那种绝望的心情,不过他竟然会选择当着这么多同事拔枪自杀,以这种方式来说明自杀者给生者带来的痛苦,未免有些极端。   影片的几场戏分开来看都很精彩,深夜两护士自杀以及保安的戏,医院内阴森诡秘的气氛渲染得很是到位;警察们的侦探工作以及私人生活则表现得很正统;关于自杀俱乐部戏的场景选在了废弃的保龄球馆也算别出心裁。但是,将它们放在一起讲述同一件事,总感觉异样风格之间有格格不入的裂缝,整合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大暴走》

当身着学生制服、俊美柔媚的杉原腾空而起,以脚为翅,在天际划出一条美丽弧线的时候,他,甚至还有我,都产生了一种“飞”的错觉,倘恍但有丝不安。即使是慢镜,即使因此时间仿佛有所停滞,但哪怕你瞬间摆脱了地心引力,爬升到三万英尺的距离,还是有重回母体的那一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由却无力。杉原落下来的时候撞在了校园的铁丝网上,向后弹去,重重地跌在草坪上,仰望天空,那里不会因为这个飞鸟而多出一块蔚蓝浮动的云。《GO大暴走》中的一个镜头,让我不自禁地带出那部英国电影的片名——跳出我天地。   不管是“飞”,还是面对进站时呼啸而来的地铁,在它前面拔腿狂奔,和狰狞钢铁比玩速度,玩一种叫“拼命一条死”的残酷游戏,杉原都是为了跳出那个困囿自己的圈子。在日剧《GTO》里知道跨着类似《逍遥骑士》中庞大摩托的“暴走族”有不良的意味,杉原正是个不良少年,自幼与父学习拳击,打遍学校无敌手,但他打不掉的是历史沉疴带来的民族自卑与自怜以及与之相伴的无根状貌的迷惘。他改变不了他是个“在日韩人”的称号,这就是纠缠他的那个圈子,因为这个圈子的画下,天地变窄,孤绝寂寥,一片苍茫。

  如果说红头发罗拉的疾走,是因为命运,为了选择命运,改变命运;那么黄头发杉原的暴走,应该是因为身份,为了选择身份,改变身份,进而摆脱因为国籍带来的种种矛盾、歧视、困惑和郁闷。暴走和蹦极一般,在挑战生理极限的刺激,在高度集中和兴奋面前,或许能暂时摆脱一切沉积已久的杂念与不快。

  现实和历史的交战,新思想与旧传统的纠缠,让人看得目眩后惊心。一边是在民族学校里,绝对不允许说一句日本话,有谁说要去读日本学校就被看做是“卖国”的叛徒。一边是杉原父母的“资本主义是腐败象征吗?柏林围墙和苏联抵不住严寒,冻得鼻涕和主义一样结了冰。”和杉原的“出20块钱就可以把民族属性给卖了。”

  镜头如刀片,从杉原四围就着亲情、爱情、友情把纷繁“对立”一一切割、细细庖解开来……

  杉原的父亲秀吉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曾经是全国第七的优秀拳手,他教儿子打拳,也经常教训儿子,几次把他打的鼻血直流,都让警察不相信他是杉原的父亲。但暴力后的温情却是随处可见。他和杉原一起坐看大海说“国籍可以用钱去买,不管是南韩还是日本,你自己要什么,你得自己选择。”“打拳就是用拳打出自己的圈,去夺取外界的东西。”他以自己的视角通过一言一行来引导迷惘的下一代。“伸出自己的手臂,转一圈,在生命圈的正中,伸手可及的东西你才能平稳地过一生,这样的生活你觉得怎样?“幸好,他听到杉原的回答是“那样的是闷蛋”。“跳出圈子,打出天地”的萌芽在那时生根滋长,直到杉原最后做出去读日本高中的决定。杉原和秀吉体内流着的相同的血,秀吉就如民族血性在杉原身上的投射,无法回避,不可消除。虽然形象迥异,但秀吉总让我想起侯孝贤镜头下的父亲,无非那里的父亲面对的不是国与国之间而是城市与乡村的隔膜。

  爱情总是和青春如影随行,一起奢侈挥霍。杉原和樱井的爱情来得突然如一场春风,但结出果实所必须承受的雨打飘零在一开始就已慢慢氤氲。杉原说他有喜欢的动作片偶像“尚格云吞”,樱井纠正说是“尚格云——顿”。口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人与人身份地区差别的一杆标尺,这个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在大小城市在城乡之间也同样如附骨之蚁般存在。而他俩对各自名字的避讳更有深层所指。到最后托出的是那么大的一个反差——“我叫李晋浩,一个太外国人的名字,所以我没告诉你”,“我叫樱井椿,太日本太传统的名字,所以我没告诉你”。两个对爱各有所求的少年面对身份的迥异,无能为力。两情相悦,两心相仪抵不过樱井父亲的一句话“不可以和中国韩国的男性来往,因为这两个民族的血是不洁的”。

  有人说,爱情的底座是欺骗,在善意谎言中享受爱的甜蜜和幸福。但杉原似乎从一开始就在考虑什么时候合盘托出这个心结,他没法走出铺天盖地的由国籍带来的自卑,什么时候说只变得可以料想的悬念。比樱井更脆弱的心灵在精神积石的重压下业已变型。面对爱情,杉原失去了爱的能力,一种很不可爱的真实。

  影片最后,樱井摈弃成见,还是接受了杉原。这更多的应该是导演对电影开始的那句“名字又算什么,漂亮的花换一个名字,看起来照样漂亮”做出的明亮的回应。杉原经常独白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爱情故事!”但在我看来,过于理想化的收尾更像是导演一个人的爱情故事。

  马小军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不缺一起抡板砖的兄弟,杉原自也会有他的“暴走”同族。加藤、元秀、死亡游戏里幸存的暴走族前辈。但真正寄托了导演理想的那个朋友是正一,正一是日韩混血儿,是个文静沉敛的好学生。他的理想是在民族学校当老师。两个民族感情维系的纽扣摁在他的衣服上,也令他的死亡变的惨烈。他在地铁站为了保护被日本学生骚扰的韩籍女生,被日本学生一刀捅死。那句“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说……总希望杉原君能够明白。”也因为“死亡”而陡然彰显出振聋发聩的警示力道。一个契机,闪念顿悟,须臾间,危机换为转机。正一的葬礼上,杉原拒绝了元秀的报复计划,拒绝以暴易暴,那时他的耳边响起的是不是正一的融合理想,浮现的是不是正一死前欣慰的微笑?

  一直在自己圈子里兜兜转转的杉原,到最后才发现,最大的那个圈子不是民族不是国家,而是内心,心的疆域如若被灰尘覆盖,将会无边缩小。在他心无成见,释然放手的刹那,便是相拥了最宽广的一片天。

  那些快慢交错的剪接,那些电子迷幻的音乐,无一不传递一种青春的速度和力量,看时很爽。但另一方面,却也是因线索纠葛而思绪纷乱。看完了,沉淀下来,清的清,浊的浊。有点觉得杉原的顿悟有点突兀,父亲的训诫有点教化,而其间的爱情和它承载的拯救功能在这么宽泛厚实的社会政治大背景下也显得有点因拔高而衍生的苍白。很多言行指涉的精神象征是超载的。但,如果告诉你,原著金城一纪就是一个在日韩人,电影有了一种“在他人的故事里,唱自己的歌”的意味,你,还会这么苛求吗?
物语:

  三年级生杉原(窪冢洋介饰)是高校里出名的好斗分子,他的父亲秀吉借三年前的一次夏威夷旅行,把自己“朝鲜”的国籍改成了“韩国”,因此,杉原其实是一个韩国人。虽说韩国对他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他也从未去过那里,但杉原已经被贴上了“在日”的标签,属于日本社会的特殊人群——在日韩国人。现在的杉原,还是不为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未来而烦恼的年纪,他渴望看见更广大的日本,于是收敛拳头,结束了韩国民族学校的就读生涯,走进一所真正的日本高中。

  过去的秀吉是一名拳击手,也正因此,家学渊源的杉原保持着校园打架二十四场连胜的风光记录。他的朋友大多是校园问题少年,包括不打不相识的手下败将加藤,也有机车电车公路超级穿梭赛里幸存的暴走族前辈,或者是一起在民族学校肆无忌惮的捉弄老师的元秀,青春时光里一起享受放纵岁月。但杉原真正亲密的朋友只有正一,一个出名的好学生兼正统派,每次和严肃的讨论音乐,美术或者电影话题的正一胡说八道,那才是杉原最快乐的记忆。

  偶然的一个生日聚会,杉原认识了女孩樱井(柴先幸饰),不幸地一头冲进爱河。杉原是从未恋爱过的青涩少年,不会出花招来讨女孩欢心,但就在这样的默默相对和接触里,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在樱井家中,双方的家长第一次正式见面了。大人的会谈是不愉快的,年轻人却躲在房里甜蜜的亲吻……但是缺少的是告白,杉原的爱之告白,因为他无法忘记自己是“在日”人群的一员。“会不会有一天,我失去所有的一切呢?”杉原的心里总回旋着一个悲凉的声音。

  悲剧的发生总是淬不及防的,因为一个微小的偶然,正一在车站被一群不良少年刺伤至死。“我有话要对你说,很重要的事情……总希望杉原君能够明白。”杉原的耳边还回响着正一刚才的那通电话。带着急切的心愿,正一就这么离开了杉原,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呢?
制作:

  行定勋是爬摸滚打,一路行来的导演。从电视剧到专题录象,再做到电影,他称得上视听媒体的行家里手。从1995年的《情书》开始,行定勋和岩井俊二合作数年,参与了《燕尾蝶》《四月物语》等多部分量级作品的摄制过程,对镜头叙事的把握经验老到。独立担纲电影制作后,相继完成《OPEN HOUSE》、《闭日》和《向日葵》等多部电影,其中的《向日葵》一片更是在2000年度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荣膺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十年磨一剑,现在的行定勋以新锐的姿态出现在日本电影业界,受到广泛的注目。







片名:撒玛利亚女孩
英文名:Samaritan Girl
编剧/导演:金基德Kim Ki-Duk
主演:李乌 Uhl Lee
   康吉敏 Kwak Ji-Min
   申民军 Seo Min-Jung
类型:剧情/情色/青春
级别:18岁以上观看
片长:95分钟
出品:金基德电影公司 Kim Ki-Duk Film
发行:秀东 Show East
语言:韩语 国别:南韩
上映日期:2004年3月5日
获奖:第5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剧情:两个卖淫少女的悲情故事
是个充满唯美和伤感的故事。倚隽(Yeo-jin,康吉敏饰)和洁蓉(Jae-young,李乌饰)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她们生活在城市的一角,寂静地守侯着只属于她俩的梦,对于她们来说天空是灰色的,世界是冷漠的。十几岁的时候,倚隽和洁蓉她们唯一的梦想,是离开这个郁闷迷茫的城市去欧洲旅行。

  两位少女为了实现去欧洲旅行的愿望,她们策划了自己的储钱计划,洁蓉出卖自己的身体做起了一个年轻的妓女,倚隽为她招揽嫖客和打理她们挣来的钱。那一天,在镜子前,倚隽为洁蓉抹上浓艳的口红,洁蓉微笑着等待卖出自己的初夜。

  接下来的日子没有悲伤也没有凄惨,平静地过着,洁蓉静静地看着一个个男人在她的身上爬过,梦想着快乐自由的欧洲。倚隽跟随着做侦探的父亲勇基生活,一边用功学习一边细心为好友储钱。

  可是,洁蓉发现自己已钟情于一名嫖客,爱上了他不能自拔。倚隽担心她这样下去会出事,指责了洁蓉,洁蓉为了好友离开了她喜欢的男人。不久后,警方在旅馆搜查卖淫的少女,洁蓉为逃避从窗口跳下,不幸落下重伤。刚好倚隽开车经过,她受惊之下,立刻将洁蓉背起送往医院。

  在医院里,重伤下的洁蓉变得十分憔悴,她要求倚隽带自己喜欢的男人到她身边。看着脆弱的好友,倚隽答应了她找到了那个洁蓉爱上的嫖客,可是,他却要求倚隽跟他性交,才答应去见洁蓉。倚隽无比惊讶,一向清纯的她完全无法接受,可是,为了好友,她还是献出了自己的肉体……

  好友死去后,倚隽也做起了妓女,继续她和洁蓉约好的储钱欧洲旅行计划。不想,倚隽卖淫的事被做侦探的父亲勇基知晓,他感到十分的愤怒和痛苦。在伤心之余,父亲没有当面指责女儿,而是暗暗地跟踪她,毒打她的嫖客并且杀死了其中的一个。

  嫖客的死让警察找上了倚隽,她成了最大的嫌疑犯。那之后的一天,父亲带着女儿来到乡下祭奠死去的母亲。在那里,父亲洗去了女儿身上的污秽,接着杀死了她,为她戴着耳机放着她喜欢听的歌,然后捧起泥土掩埋她的尸体;或者,父亲承认自己是杀死嫖客的凶手,留下女儿继续活下去……




《天生杀人狂》 1994 美国

类 型:讽刺、犯罪
级 别:儿童不宜
主要演员:伍迪·哈里森 朱莉叶特·刘易斯 罗伯特·唐尼
导演/制片/剧本:奥利弗·斯通
这是一部相当暴力及血腥的电影,描述的是现代的年轻人对于暴力犯罪越来越没有罪恶感,而把杀人视为一种发泄个人情绪的游戏,男女主角米奇和梅丽固然是这其中的一对突出的代表人物,但这种“以杀人为乐”现象的出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媒体炒作犯罪新闻的结果......
很多时候,人生本来就很矛盾,就象米基在片中的那段台词一般,其实,或许真的杀戮的本身其实是很最纯洁的,因为它没有更多的利益和目的,米基和麦勒丽的杀人行为,实际上,只是为了取悦于自己,而并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的复仇或者是别的,这无疑让我们怀疑自己,我们整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其实,又有几回是在真实而率性地为自己而活着呢?我们又真的可以象米基和麦勒丽那样随心所欲地笑着、唱着、走着么?
回想起片中,街上大量的年轻人都在为这对杀人情侣欢呼,不得不叫这个肮脏的社会反思……





中文名称:马粥街残酷史
英文名称:Once Upon a Time in High School
别名:高校往事1978
发行时间:2004年01月16日
电影导演:柳河
电影演员:权相友 韩佳人 李正镇 金仁权

影片简介:
影片是一部学院派动作爱情影片,该片描述了转入臭名远扬的正文高中的模范学生铉洙(权相友饰)、“大哥”雨植(李正镇饰)及漂亮的女生银珠(韩佳人饰)之间的三角恋和友情,,刺激观众怀旧心理。该片最近在网上投票中被选为“最想看的电影”。 
 
一九七八年春天,Hyun-soo走出江南区一所学校的正门。在当年的学校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斗争可说是白热化。老师的权力欲与问题学生的野性成了这段残酷史的开始。模范生Hyun-soo在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同校的问题学生Woo-shik,二人更成为好朋友。

虽然Hyun-soo和Woo-shik彼此是好友,但自从在巴士上遇上了女学生Eun-joo后,两人便不约而同地爱上了Eun-joo。Eun-joo亦同时爱上两人,但向他们表达的方式却有分别……
电影的时代背景

1978年在韩国是维新时代末期。维新时代是指72年朴正熙通过武力确定其永久执政的政治体系之后的一段朴正熙军政权统治下的韩国历史。维新时代也是所谓的“父亲"们横行的时代。国家的元首被称为“国父",校长在学校里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家里父亲更是绝对的权威。维新时代也是充满暴力的时代,从军政权到学校乃至家庭无不通过暴力维持其权威。《马粥街残酷史》可以说是一部对生活在暴力的“父亲"们阴影下的维新时代青春们的凄美颂歌。这样一个时代,暴力无处不在,友情在暴力中形成,爱情也由暴力和权力决定。女主角选择暴力和权力都在男主角之上的宇植(音译)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爱情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电影里,女主角和宇植最终还是分手了。本片的导演刘荷(音译)之前是位诗人,在以其学生时代的校园为素材的本片中,描写了贤洙悲伤而又残酷的高中校园生活。电影里的校园其实是当时韩国社会的缩影,贤洙在从校长到学生周围到处充斥着暴力的校园里,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最终,贤洙所有绝望、痛苦、愤怒等压抑的情绪在楼顶1对8的决斗中爆发,在其血红的双眼中满含着泪水,高喊“我操韩国所有的学校"中达到高潮。但是贤洙并没有从此绝望的走向自我毁灭,或者疯狂报复黑暗的社会,而是满怀希望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导演并没有过分渲染韩国70年代残酷的历史,而是以其诗人的独特视角,再现了当年的景象





《蓝色青春》
英文名:Blue Spring
原作:松本大洋Taiyou Matsumoto
监督/脚本:丰田利晃Toshiaki Toyoda
主演:松田龙平Ryuhei Matsuda
美术:原田满生Mitsuo Harada
片长:83分
出品:小学馆/“蓝色青春”制作委员会
公映:2002年6月29日

天空晴朗晴朗,少年无事可干。
  九条(松田龙平饰)和他的兄弟们一起从小玩到大,在刻板单调的学校里终日无所事事,整天结党打架,争抢地盘。因为九条够胆又够狠,死党们就当他是偶像兼大哥,誓死追随。高三的这些男孩又找到了新的游戏,在朝日男子高校的最高楼层上,谁倒骑在天台栏杆外拍掌次数最多(而你没有不幸掉下高空),谁就是学生里的老大。

  九条在无聊的日子里找到了新的刺激,他突然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惟有挑战者与他的争斗,才能让他感觉到仍然在生的兴趣。少年们骑在栏杆外,齐齐抬头看向天空,那里是如此晴朗,卡擦一声,留下一张青春的集体快照。

  新学期,新气象。升学,就职,现实世界的问题和非现实的问题一齐出现。九条在某个干燥的天气里忽然意识到打斗生涯不过是平生一梦,也许是因为他的一个同学被另一个所杀,鲜血飞溅之前,九条萌生退意。

  只可惜九条最好的死党朋友不能谅解他退出的做法,竟用一死来作为对九条最终的背叛和控诉。九条目睹好友从天台飘荡坠落,高空里的咫尺天涯,眼睁睁看见童年玩伴最初以及最后的坠落。

  少年无事可干,天使独自飞翔。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12002
金钱
713072
威望
1904
贡献值
522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11-17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本片获1991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判团大奖及影评人大奖,法国三大洲影展最佳导演奖,新加坡影展最佳导演奖,台湾第2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第36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故事:
  60年代初,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男生小四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小四与家世不幸的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于她,小明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数学考试,因滑头抄袭,小四被记大过。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哈尼被“217”眷村帮老大山东害死,小四参与了围剿“小公园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带走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小四冲撞学校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小明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小明又移情于小马。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旧书市遇见小明,再次表明心迹,小明断然拒绝,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七刀,小明当场死去。

  小四被拘捕。朋友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十七岁的单车》Beijing Bicycle
导演:王小帅
摄影:刘杰
主演:崔林 周迅
    李滨 高媛媛
出品:吉光公司(Arc Light Films)
    北京电影制片厂
剧情简介:
现代,北京。贵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递公司的职业,骑自行车送快递,每单收费10元。等他挣够了600块钱,他就可以买下他特别喜欢的那辆公司借给他的银色山地自行车。贵承受着客户经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着。

   就在他快要攒够钱的时候,他的自行车丢了。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寻找他的自行车,然后在街上,他看见一个学生骑着它。新的车主健说这辆车是在旧货市场上买的,而贵必须要回自行车,于是两人只好设法共用这辆自行车……

影片背景: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的“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希望为二十一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爱你爱我》、易智言《蓝色大门》、徐小明《流浪到淡水》、大陆导演贾樟柯《上海宝贝》以及香港导演余力为《人民找换》。本片及林正盛的《爱你爱我》为以完成作品并于2月双双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本片更获得最佳故事片评审团大奖即银熊奖。

演员简介:
周迅:生于浙江,早年学习舞蹈,15岁开始演艺生涯。出演多部影视作品,包括陈凯歌的《风月》和《刺秦》。她在1999年娄烨执导的《苏州河》中一人分饰两角的演出获得了巴黎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
崔林:1982年生于哈尔滨。北京体育师范大学在读。凭借在多部电视剧及电视广告中的演出为人熟知。
李滨:1982年生于北京。参演过若干电影和电视剧,被导演王小帅偶然发现。
高媛媛:1979年生于北京。北京交通运输学院学生,现已是中国顶级广告模特之一,曾拍过70多个广告。她因之走红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银幕形象就是张杨导演的《爱情麻辣烫》中“声音”故事里的女中学生。
李爽:1978年生于北京,乐手、前自行车运动员,出演过多部电视剧,目前正在演出香港导演关锦鹏的新片。

这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棘手的事情,因为当我开始整理对于这部电影的记忆,我发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再一次的与一种气味或者说是记忆的氛围混淆在一起,他们互相排斥,又互相作用。我少年时代激动过消沉过的回忆一次又一次的被影片中年轻的面孔勾引出来,这些记忆因为画面的冲击而清晰起来,同时又因为画面偏向的蓝色而显得不真实,有一个瞬间这些感觉好象喝下了碳酸饮料一样的同时上涌到我的脑中,晕了。

   是的,《十七岁的单车》里所呈现的风格,就和我的感受一样的失调与失控;不断的想在现实与记忆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王小帅,没有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电影本身的意图在对少年人的一种亲近的情绪中被不断的弱化,直到电影变成了一部节奏失衡不着边际的青春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王小帅数度运用远景去表现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镜头在胡同里远远望着健拦住已经移情别恋的女孩,两个人说着什么,却听不见;另一边,同伴们紧张的等待着结局,一看见女孩骑车过来,立刻装做若无其事的低头玩车。如果王小帅对少年的描述一直能停留在这样一个温和的心理层次,影片将出色许多。可惜他总是忍不住的,比如在地下车库里,孩子们群殴阿贵,镜头先是远远的放在那里,接下来却还是切到了近景,这种风格上的无法统一,扩展到影片的整体成为了一个明显的弊病,我宁愿看成是无法摆正一个导演的姿态,一个作者的姿态,他是一个时刻会被情绪所感染的人。

   我仅仅有一个理由去为这部电影的失衡辩护:青春本来就是失衡而不着边际的,而我们在面对青春与年少的时候,都会象王小帅一样的沉不住气。

   有时候仅仅是一张年轻的脸,就足够我激动很长的时间,何况是骑着自行车在阳光下飞奔。这个时候自行车作为符号在生活中凸显的意义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了,有的只是穿梭过阳光与雨水之间的炽热与轻柔,只有那些称羡的目光,那些辗转过我们鼻息的尘土。我有理由相信王小帅在城市男生健的身上倾注的感情要远远多于对乡村少年贵的关注,这不仅仅体现在对城市孩子们生活的了解程度上——事实上仅仅是了解程度这一点,已经决定了剧本在健的身上会耗费更多的笔墨。影片对健的生活氛围了如指掌,少年社会中的哥们义气与一触即跳的单薄的自尊展现的准确无误以至于呈现出清晰的回忆般的光彩;而对于贵的生活,王小帅就显得不那么自信,他根本无法描摹一个来到城市的乡村少年的心理状态,不经历一种生活,又怎么知道那是怎样的生活,不经历一场风雨,又怎么知道在风雨中穿行的感觉。王小帅无法站到贵的心里去看待城市,而影片对贵的描写,反倒折射出王小帅作为一个城市人与这样一个角色之间的距离感。

   我相信王小帅对于一种青春的亲近与对于另一种青春的距离同样的真实。

   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当我的文字进行到这里,我又一次开始怀疑影片与自己的关系,可能是我本身对健的生活有一种亲近感所以造成了对影片感受的失衡。那些与健有关的镜头,那些与城市,与山地车有关的镜头,那条湿润的春天下着雨的街道,那个偷偷摸摸藏起自行车的的少年,那种独自面对伤害与虚荣的感觉……这打动我的一切完全来自一些共同的记忆,是电影穿过了我记忆的发端,让它们开始跳舞。

   我不得不提到影片中那个高中女生,她在镜头里是那么美丽,那么优柔,那么招人痛恨,那么轻浮的让人注目而又不以为然,可是王小帅却对这个分量不轻的角色处理的如此模糊,如此轻飘而象拍偶像剧一样的没有力度。

   但是我必须坦承,各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被原谅的,因为我们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因为我们的初衷,总是在改变的;因为记忆与记忆中的女人,都仅仅是美丽的。




《男孩不哭》
领衔主演: 希拉里·斯旺克、克洛伊·塞维尼、彼得·萨斯加德、布兰丹·赛克斯顿
影片类型: 故事片
影片级别: 普通电影
出产地区: 欧美地区
影片长度: 120 分种

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3年,位于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境内的法奥斯城来了一个陌生的小伙子。他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小城的宁静。几乎每一个遇到他的人都被他的纯真所吸引,女人们则对他频频表示爱意。尽管他成了全城的热门人物并与许多人结为朋友, 但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他”有自己的秘密。

这个自称布兰顿-蒂纳的小伙子实为女儿身,就住在离法奥斯75英里远的林肯市。她的真名叫作蒂娜-布兰顿。她无法接受自身的性别,却一直自认是“有性别角色危机”的男人。为此,她搬到法奥斯,希望能被人们接受,像一个男人那样生活。

“他”的新朋友伦尼告诉他,一个外乡人如果在法奥斯城找不到异性朋友将会被看不起。于是,布兰顿很快成了小城的情圣,并与一位名叫坎德斯的单身母亲住在一起。但拉娜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自从第一次相遇之后,两人很快便彼此热恋。布兰顿还与拉娜的前男友约翰成了朋友。约翰和死党汤姆都有前科,他们纠集了一帮粗野的男人,酗酒、昼夜狂欢。他们接纳了布兰顿。

纸终究包不住火,布兰顿因交通违章而被逮捕,她的秘密被发现了。拉娜得知真相后,站在了布兰顿一边,而约翰和汤姆却感到被羞辱了,他们的怒气迅速膨胀为一次血腥的暴力犯罪--他们强JIAN并残忍地杀死了布兰顿。

布兰顿的故事曾是无数杂志的热门话题,次年更被拍成纪录片《布兰顿-蒂纳的故事》(Brandon Teen a Story)在同性恋电影节上放映,这部纪录片虽然完全忠实于事实,却十分沉闷乏味。之后,阿芙罗蒂忒-琼斯也曾导演同一题材影片《她的需要》(All She Wanted),这也不过是一部无名之作。金伯利-皮尔斯执导的这部《男孩别哭》,在保持主要情节真实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戏剧化,她避免了小报新闻式的简单视觉刺激,使每一个主要人物都立体化--她甚至发掘了约翰和汤姆身上的人性。就连美国中部单调的高速公路在片中也泛着独特的荒凉的美。皮尔斯的抒情方式并不张扬,演员的感情也非常细腻,因而整部电影非常自然,一个恐怖的事件被展示得异常真实。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12002
金钱
713072
威望
1904
贡献值
522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11-17
《毕业生》,美国,1967

  毕业的含义一语双关,105分钟的时间集中展示了大学毕业的本从幼稚走向成熟,超越自我,真正从社会大学毕业的过程。没有哪部电影像它那样真实而完整地展示了60年代中后期的青春。在此后相当长久的一段时间里,看《毕业生》唱《寂寞之声》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青春的标志,包括80年代初的中国。



《两杆老烟枪》,英国,1999

  能拿下99年全英票房冠军,全仗新新人类的抵死支持。英国青少年的疯狂行径让人膛目结舌、惊喜连连。没有强力的心肺功能最好不要观赏此片(此片的成人观众确实不多)。防不胜防的爆笑转折充满年轻一代无厘头的疯狂,让你在狂笑的同时心脏狂跳,不能怪新人类瞧不上昆汀·塔伦蒂诺,盖·瑞奇实在太酷了。



《我自己的爱达荷》,美国,1991

  天逝天才瑞凡·菲尼克斯的巅峰之作。迈克似乎是为他量身打造一般:年轻的吸毒者、有心理障碍的天才、与世隔绝的疏离感和永无回应的爱。像小流氓似的盘踞在破旧的废弃大厦里、偷三摸四、甚至满足男人;碧波里的鱼群、安详宁静的公路、美丽的云朵、白色栅栏的小木屋。到底哪一个才是他的青春?影片并不肮脏,但它绝不纯洁,“沉淀到心里的却是哀歌般的清澈”。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1995

  姜文为我们讲述了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不是每个人都有大院成长的经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赶上文革,但每个人都经历过十六岁的夏天,每个人都曾身处在六月正午灿烂的阳光下。它纪录的是一段未经整理的生命,虽然带着点淡淡的时代印痕,但更多的是所有走过青春的人都能体会的灼热,在你的皮肤上炙出成长的伤痕。



<<邦妮与克莱德>>(雌雄大盗),美国,1967

  强盗片历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一对没有归属感、反传统、反社会的青春情侣一路抢劫并大肆宣扬他们的暴力行径。他们通过抢劫抒发对社会的愤恨和反抗,施暴的过程中他们确认了自我价值,即使是死亡都那么浪漫和诗意。既然悲剧早已注定,他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精疲力竭》,法国,1959

  一个名叫米歇尔的青年在杀死一名警察后回到巴黎,一边找人弄钱,一边与女友帕特丽茜鬼混。结果,他被女友告发,在追捕中致死。一次电影观念、形式和表现方法的革命,以至于影片所赋予的青春主题几乎都要被忽略了。“真可恶”——米歇尔死前的诅咒,无论警察还是观众都感到迷惑,但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青年的迷惑,莫非真如存在主义所说的——生活本身就是可恶的。



梦旅人》,日本,1996

  一部与时代相宜的青春电影。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使你感觉不到他们是一群病人,他们看上去更像流浪的孩子。蔚蓝的天空、浩翰的大海、金色的夕阳、多彩的生活,一座高高的围墙阻隔了这一切,奔向这一切的过程中,三个年轻的生命消失无踪。留下你独自感叹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长大成人》,中国,1997

  讲述音乐青年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成长经历,十几年时间终于使他们找到了真正的寄托,成长的污浊最终被荡涤得干干净净。像所有弘扬主旋律的影片那样告诉青年人:人无论在什么样困境中都应该有追求、有信仰。但它所带有的浓厚浪漫气息和淡淡怀旧色彩丝毫不带有说教的压迫。



我心狂野》,美国,1990

  在大胆、非常规、混乱的背后是相当传统的情节。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冲破阻力和阴谋,找到属于自己的“绿野仙踪”。尼古拉斯#·凯奇带来了一个另类版本的猫王,我们拥有了一部青春的激情史诗。



记忆中的风琴》,韩国,1999

  悠扬的风琴声带你来到了60年代韩国如画的乡村美景中,带你来到一个17岁少女的美好回忆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爱上了从城里来的教书先生。原谅我提到《我的父亲母亲》,但它们真的有些相似之处,比起《我的父亲母亲》一片的矫情与苍白,《记忆中的风琴》太过丰富精彩。你会看到真正如诗的少女情怀,而不仅仅是章子怡的大棉裤花上衣



<<坏孩子的天空>>,日本,1996

  坏孩子的成长更为孤单落寞、更为痛彻心扉,因为骨子中的异质;坏孩子的友谊要求相互支撑,更需要信任,因为心态的迥异;坏孩子的天空也有艳阳高照,也有影子相随;坏孩子的青春可以是挥霍,也可以是节省;可以自由飞翔,也可以重重跌落。

  北野武的半自传作品,把少年的理想与迷茫、愤怒与哀伤尽化在了拳手的蛮劲和悠悠的单车路上。

  影片结尾,小马和新志又在校园里共骑一辆自行车,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小马说:“什么都没变。”而教室靠窗的新生又开始木呆呆地看着他们,好像命运的轮回,所有时代中少年的同样命运又开始循环,降临到后来者的身上。这时,新志发问:“还有像我们这样的混蛋吗?”“我们已经完蛋了吗?”小马笑起来:“笨蛋!还没开始呢!”

  我们就这样一代代地陷在时代决定论的深渊里,毫无所感,毫不自知,被动地被塑造,带着这样的命运,被动地长大,成熟,直至灭亡。




[ 此贴被自带饮料在2005-11-17 00:4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