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8阅读
  • 0回复

《缓解压力保持健康》之你感觉孤独吗

楼层直达
级别: 精灵王
发帖
1220
金钱
4988
威望
19
贡献值
7
一、最近,你感觉孤独吗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孤独症则是一种艰难的终生性精神残疾,它可能与包括智力迟钝的其他障碍一同发生,受其影响的男性数倍于女性。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



1?孤独感的界定



      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一种个人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却依然感到非常快乐,而有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打交道却时常感觉到孤独。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抱怨身边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对于他们来说,当与人进行坦诚交往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因此说,孤独感是一种个人体验。



      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又可以说,孤独感是一种人格特征。有心理专家专门设计了一些人格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孤独感的一般感受性。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明,该校大学生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得分通常为6到7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孤独,而在友谊、家庭与异性关系和团体的4种关系中,友谊类得分最高,其次为与团体的关系。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有专家认为:孤独其实是一种心态,是指孤单寂寞的消极心态,常表现为莫名的寂寞、烦恼抑郁,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除去积极的孤独、心理正常的孤独感外,也有伴随着伤感、抑郁、烦恼等明显的消极情绪出现的严重型孤独者,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孤独症患者。这些严重怀有孤独心态的人为了排遣孤独感,有时会自我毁灭性地大量吸烟、酗酒,甚至行为出格或做出冒险的举动,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



      孤独感在以下几种情景中较为明显:一种是处在陌生、封闭、孤立、不和谐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正常人通常可以忍受,不会产生孤独感。但孤独症患者只要处在这种环境里,孤独感必定油然而生,哪怕时间很短。另一种是生活模式的突然改变,如下岗、退休等,也会因失落和不习惯而感到异常孤独。此外,当自卑、胆怯等消极情绪袭来时,孤独感往往也会随之产生。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孤独都对人无益。有孤独感的人在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消极的孤独,是为失助、孤寂、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等情绪所困扰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积极的孤独,是不打扰他人,自我判断、自己冷静探讨人生前途时的必要状态。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真正孤独,是想完成某一人生追求的人必须通过的考验,耐得住这种孤独,化孤独为动力,才能取得成就。
      孤独的表现就是把自己和环境分隔开,从而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感受自己。虽然说孤独是人正常的情感体验,然而由于有些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在孤独感中容易迷失,形成在一段时间内比较低抑的心情,加重人对外界社会的排斥,或削弱社会交往的信心。这种妨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度孤独,很容易构成人的心理障碍,造成对社会的不适应、自我封闭甚至敌视社会,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孤独症。



2?产生孤独的心理诱因



      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刻的评价,他们大多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



●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



      孤独的人比普通人更内向,更容易感到焦虑,对拒绝反应更敏感,也更容易抑郁。孤独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费的时间很少,他们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聚会,通常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极端消极。这一结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经常感到孤独。



●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有的人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而且时间较长的交谈就会出现困难,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也没有机会去训练社交技能,所以难以有持久的朋友。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在与朋友谈话时常常不能投入,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孤独者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与孤独者交往很乏味。当别人期望他们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很少,而当别人不期望他们过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过多。结果,在别人眼中,孤独者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议的,别人也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也总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赶跑了潜在的朋友。
      孤独者因为采用消极的交往方式,并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因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与这些人交往常常让人感到不愉快,于是他们很难建立有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的人际关系,也就陷入了孤独的恶性循环。心理学家认为,通过有意识的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孤独者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并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案可以给孤独者提供一定的希望,使其不必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3?产生孤独的心理根源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的产生和人的性格有很大关联。依据人的不同性格,心理专家将容易产生孤独感的人分为12类:



      立即反抗型。这种人采取利己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会形成攻击性格,令周围的人厌恶,而走上孤独之路。



      寄生型。这类人老于世故,物欲强,且不择手段,使人不愿接近而导致孤独。



      情绪易变型。这种人情绪大起大落,易得罪朋友,最终使自己陷于孤独。



      评论家型。对事物一知半解却妄加品评,为他人耻笑,悲剧因此而生。



      冥想型。这类人离群索居,总是沉溺于自我封闭的思索中,孤独感最强。



      不平不满型。愤世嫉俗,对什么都不太满意,始终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为孤独所困。



      独乐型。喜欢卖弄自己,为表现自己,不惜伤害他人,最终令众人反感,陷自己于孤独。



      精于计算型。处处考虑个人得失,但斤斤计较难免造成障碍,而阻塞了自己的路。